阿媽紅花布做的書包
2006-06-01這是我的同鄉,台灣社區營造界名人張清運(藝名:張文,雲林縣褒忠鄉大部花鼓村)所設計與生產的紅花布書包。
他們也開發了其他多種本土特色的產品。這書包被我用來裝我的Apple MacBook。
這是我的同鄉,台灣社區營造界名人張清運(藝名:張文,雲林縣褒忠鄉大部花鼓村)所設計與生產的紅花布書包。
他們也開發了其他多種本土特色的產品。這書包被我用來裝我的Apple MacBook。
(按:本文為筆者撰寫的「建築語典」條目)
台大農業陳列館,1990攝。(點選可再放大)
虞曰鎮,生於1916年,1949年來台,主持「有巢建築師事務所」,並曾於中原大學、淡江大學兼任教職,1993年逝世。
台灣總統府近年對府內重要公共空間進行重新裝修。
就我所知,總統府是委託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主持總統府內重要公共空間再造總規劃工作,設計團隊組成,藝術品的挑選都是林曼麗召集選定。
林曼麗原本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期間,出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顏水龍教授有五件作品(四幅油畫作及一陶壼)被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收藏,我所知其中三件以上是在林館長任內納為館藏的。林曼麗主持總統府內空間改造,所持的原則,是以台灣本土特色美學為主。例如台灣高砂族原住民風格的織品、台灣本土植物及動物的圖象,還有佈置李石樵畫作、陳庭詩畫作、林玉山畫作、陳雲程書法、顏水龍畫作等等台灣本土藝術家作品。
前黨外台北市長、交通部長,政務委員、國統會副主委、總統府資政高玉樹先生,於2005年6月15日,在台灣台北市過世。
高玉樹生於1913年,卒於2005年,享年93歲。
台北市劍潭公園水牛圖壁畫
2004.02,日新戲院易主。原本我擔心新買主會拆除舊建物蓋大樓,於是寫信向台北市立美術館黃才郎館長求援,希望在拆除之前,想辦法以公家的預算人力,至少救下戲院二樓的顏水龍馬賽克壁畫,切割後另地保存。
在黃館長主動關切之下,幸好新買主也不打算整座建築物拆除,只重新裝修內部,重新隔間,繼續經營戲院,新買主對買下的日新戲院建物有這個價值千萬,出自台灣國寶級畫家顏水龍的公共藝術,也很意外而高興;允諾會在重新裝修的同時,會將二樓壁畫所在的大廳重新設計,以彰顯這座壁畫。這段故事詳見:台北市日新戲院顏水龍馬賽克壁畫獲保存。
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終於在2004.06完工啟用。日新戲院保留「日新」原名,但改為「日新旗艦店」,為新買主的戲院連鎖店之旗艦店。據指出,這座戲院會引進更多活動,例如電影首映會,影星隨片登台,簽名會等等。
水牛圖壁畫,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圓山飯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捷運劍潭站三個地標的中心點之劍潭公園的擋土牆上。
1969年,當時的民選市長高玉樹,在台北市昇格為院轄市後仍繼續擔任首都市長,邀請顏水龍教授擔任市政顧問,請顏水龍教授規劃敦化南北路、仁愛路林蔭大道,仁愛圓環;並請顏水龍教授在中山北路劍潭公園擋土牆上製作大型馬賽克壁畫,長達100公尺,名為「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因為中間很多水牛,被俗稱「水牛圖」。
這一連串的市政建設,其實都是做給先總統 蔣公(請稍息!) 用的;是要給蔣介石爽的。
實踐大學(原實踐家專),是顏水龍教授最後任教的學校。校內有座「魯凱博物館」,其實是一組魯凱族排灣族原住民的傳統住屋。
此屋原為屏東老七佳排灣族頭目之家,1970年代,口頭贈給來視查的當時擔任省主席,亦為實踐大學創辦人的謝東閔,謝東閔亦欣然接受。因為建築物原屬不動產,帶不走,所以還放在原地。
1984年,實踐大學美工系主任顏水龍教授,因為自日本時代就常去屏東霧台、山豬毛(三地門)一帶,訪查魯凱排灣創作與藝術,戰後亦常去,對那一帶的人事物很熟悉,數十年的交情。
就在此同時,南投日月潭附近的九族文化村開始動工,顏水龍教授推薦了老朋友老長官,日本的台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權威,千々岩助太郎博士(1897-1991),回來第二故鄉台灣,主持九族文化村內九族原住民建築的樣本復建。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在台灣經濟與所得已快進入開發中國家時,因為主政者不重視傳統文化保存,不重視族群差異(沒有族群多元的概念),台灣原住民已快要滅絕。
於是顏水龍促成九族文化村成立之同時,也促成這座口頭上,已屬於顏水龍教授的老闆,實踐大學創辦人,當時是副總統的謝東閔先生,所有之魯凱族排灣族建築物,自屏東老七佳遷移至台北實踐大學校園之內,就近照顧,以免在原地漸漸損壞傾倒。後續重建工程部份則由該校黃則修教授負責主持。
在顏水龍教授畫作及工藝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正是魯凱與排灣族。因此二族的服飾最為精巧,工藝木雕最為突出。
實踐大學美工科在顏水龍教授退休之後幾年,因學校從五專改制為大學,美工科隨之瓦解,變成今之設計學院,校內已不復見當年顏氏所創立的教學系統及師資,也看不到對台灣本土設計藝術研究的執著,惟有此座「魯凱博物館」或可視為顏水龍教授在實踐大學所留下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