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本文發表於 2007 年 10 月 11 日 04:27

台北市明治橋二代目(「二代目」是第二代之意,戰後被改名字為中山橋),2003年初,被今中國國民黨提名,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馬英九先生,在中國台北市長任內決定拆除。下圖是日本時代從基隆河拍的明治橋二代目身影:

當時馬英九與文化局長龍應台為敷衍台灣意識者與古蹟保存者的抗議質疑,說,明治橋並不是拆除,而是會在切割之後,另行覓地重新組裝保存。現在四年八年過去了,這批馬英九眼中的控固力塊,大概還放在某個市有倉庫裡吧,現在堆放在明治橋原址對岸,再春游泳池(原是屬救國團的)遺址。

明治橋二代目遺容及週邊,Panorama組圖,點選可放大,攝於2003.02.11。

當初會拆橋,理由是橋會阻礙基隆河在豪雨時的流通,不過這邏輯是不對的。自古以來,除非橋樑設計施工者是腦殘丁丁,不然橋都一定選在河流最最最窄的地方,再以90度直角跨過去。理由很簡單,這樣架橋最省時省力又省料。古今台外,我還沒看過哪個白癡,在設計橋樑時,選擇跨過河流最寬的地方或和河流平行跨過河流的。所以,阻礙基隆河水流的,不是明治橋,而是明治橋所在的那一段彎曲又狹窄的基隆河。把橋拆了,只是被箭射中以後,鋸箭求生吧。

再說,基隆河現在的問題,在於1990年代初期郝柏村主導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事,大量減少基隆河在大直、松山、內湖、南港一帶滯洪的容量,讓大雨時基隆河的水流來不及調節,這遠比小小一座明治橋阻礙河流還嚴重百倍。

2014-09-14_10.22.26

1904年台灣堡圖裡的明治橋

1970年代後,明治橋二代目早就被台北市政當局設定為早晚要拆的橋,所以,早就在明治橋二代目附近建了替代的橋樑,東西向又有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及兩旁1990年代增建高架車道穿過。這一帶,早就是「台灣橋樑展示館」了,恐怕是全台橋樑密度最高之處。

原本一座橋只要造型優美,倒也可以跟環境和解共生,但一下子來六、七座橋擠在這裡,就美不起來了;美國在1960年代大公路主義盛行,城市建了很多高架橋、快速公路、交流道,城市的外圍道路全是一圈又一圈的高架橋,台灣就是受美國大公路主義影響,明治橋一帶、淡水環河快速道路,就是100%純種美國公路文化景觀。近十年來美國開始後悔了,只要結構體年限到了,經評估沒有交通上迫切必要,拆了就不再重建了。南朝鮮的首爾,也開始拆一些市區河川上的高架道路了。

明治橋二代目在這個環境裡,早就失去景觀的意義了。活在這個沒有尊嚴的空間裡,拆了也一了百了。

初步拆解前的明治橋二代目(攝於2003.01):

同上張角度,但一個月後所拍,橋面已切除(攝於2003.02):

明治橋二代目優美的曲線再也不會在基隆河上了。看看後方七十年後建的鋼骨橋,怎覺得一樣是曲線,美學卻差很多,鋼骨橋已在2007年被中國台北郝市長拆除了。(攝於2003.01):

說是要切割,其實兩端是用拆毀的(攝於2003.01):

工人正在工作(應該是在畫切除線),橋面(路面)已初步切除(攝於2003.02):

54 回應 針對 “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1. 鉑鎂鑼表示:

    凱劭兄:
    那現在郝龍斌什麼96年2月18要拆不拆的中山橋到底在做什麼?那邊每天大堵車


    [站長回覆]:不知影咧。那個位置裡,早就沒有明治橋了。

    我以交通工程角度去猜,那裡本來就有很多很多橋(詳第一張照片);我想,圍起來可能是拆一座評估已經用不到的橋,或者再建一座醜的橋吧

    我本文照片是四年前的啦。

  2. dream表示:

    ㄛ彌陀佛

  3. 鉑鎂鑼表示:

    凱劭兄
    我找到資料,原來是中山二橋,我一天到晚經過,只是覺得越來越堵,說要拆也好像沒拆,就是封住,看了資料,原來橋還很新
    http://blog.xuite.net/ryan3251/blog/10665254
    http://blog.udn.com/apan710/1095921

  4. jinishin表示:

    當年偉大的馬市長要拆掉明治橋的理由是當地的橋樑過多…
    所以導致基隆河水受到阻礙…
    而且明治橋的橋面過低…因此接受水資源局的建議…
    拆除明治橋…而且還說拆掉明治橋將可有效的紓解200年頻率的大洪水…
    當時為了這件事情…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乾朗老師還跟北市府有一番爭辯…
    但是還是不敵偉大的馬市長的一句話…還是被拆了…
    結果之後基隆河還是淹了幾次(像是海馬颱風等)…
    一直到員山仔分洪道完工之後…基隆河沿岸就再也沒有淹過水了…
    可見明治橋根本就不是基隆河淹水的主因…
    馬團隊說謊是確實的事情…至於員山仔分洪道這個是阿扁上台之後的政績之一..
    但是泛藍從來不提…DPP講了…統媒也不會報…真可悲…

  5. jinishin表示:

    順便回應一下鉑鎂鑼兄的疑問…
    目前中山橋的橋體本身已經拆除完畢…
    剩餘的引道部分..主要是要與新生高架橋士林端相接…
    因為新生高架橋的士林端引道其實是被評為危險橋體…所以早就應該要拆了…
    再加上之前的中山橋本身橋齡尚淺…如果跟新生高架橋相接…
    到時候新生高架橋的車流就會直接導引到中山北路五段…
    而不用再繞道圓山圓環…我想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只是目前天天塞車…唉…我也算是苦主之一..雖然我沒有天天開車去上班…
    只希望趕快接起來吧!!!!

  6. 站長表示:

    剛去查一下Google Earth,發現一些東西:

    一、明治橋原址,本來就是基隆河最曲折狹窄之處,所以拆不拆明治橋根本不影響大局。

    當然我也知道,水工模型也可以做出「拆橋後可以增加流量0.1%,水位下降一公分,所以拆橋絕對有助洩流。」這種,其實是學術垃圾的結論。

    二、從衛星圖研判,發現疑似置放切割後的明治橋遺骸處:

  7. eslite12表示:

    我今天經過時雖然還沒看這篇卻剛好喵了一眼,那些分解體在台北上週的颱風後濕答答的也沒人理,我對它的材料不理解不過從它們被堆放的狀況哪天被水淹掉也不知道.拆中山橋還有幾件事版主沒提,首先是阿扁市長時代曾提出用員山子分洪取代拆橋,但遭國民黨議員批評以鄰為壑(說穿了只因為瑞芳是國民黨本土派大本營吧!);其二是龍應台反拆橋,但卻自稱無法改變馬團隊的決定(那妳還在那賣老臉?);其三是自由時報基於自身房地產利益強烈主張拆橋,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其實我覺得松江大橋還有必要性,倒是建國高架在民權跟仁愛路間,我覺得應該恢復日本時代公園道的規劃,建國南北路沿線這一帶現在是高級住宅區不代表不能更好;不過不管整條新生高架或建國高架要拆恐怕都得要先拆松山機場吧,可惜一堆心不在台北的外地人和連兩位說謊市長讓中央也不敢貿然規劃(馬在98年也主張拆機場,喔他還主張廢除仁愛路信義路長安東路單行道跟區長直選科科).


    [站長回覆]:最近幾次風颱,證明兩年前啟用的員山仔分洪道發揮了功用,最近兩年幾次大颱大雨,汐止與基隆河都不再淹水。

    自由時報贊成拆明治橋,我印象是很深刻的。當時,大概是2001年左右,台灣房地慘最慘的時候,自由時報獨家在頭版頭條,刊載了某單位(忘了是公家還是學術單位)所做的水工模型實驗結果,證實了拆明治橋可以疏通基隆河的水流。那篇報導,顯然就是在為馬英九的拆除明治橋計劃敲邊鼓,做啦啦隊。

    這種測試用我大腦憑空去做,結論也會一樣,拆了一座橋,「一定」可以增加流量。問題在,增加多少,增加的量是不是有意義,明治橋存在時,減少的水流量到底會不會影響大局。

    基隆河的水患,跟1990年代初郝柏村提出的基隆河截彎取直計劃大有關係的。就為了增加新的都市發展用地,就為了讓郝大帥的工兵大軍能夠「有用武之地」(有事做,有權,有錢),基隆河截彎取直就列入六年國建,做下去了。基隆河截彎以後,可以蓄積的水量大減。建商在基隆河沿岸賺大錢蓋豪宅,納莉一次就災損全賠光了。

    林榮三及其家族三重幫,在基隆河上游的汐止、基隆河下游的三重蘆洲,那個時間點有數百公頃土地被套牢,有數萬戶的房子被套牢。

    所以,任何可能解決基隆河水患的措施,林榮三都一定舉五肢贊成的。即使只是沒三小路用的「心理措施」,林榮三都絕對支持。房地產景氣這種東西,跟股價一樣,本來就是心理建設、催眠、宣傳、洗腦,就可以勃起來的。

  8. 鉑鎂鑼表示:

    感謝jinishin兄,原來我對現在的台北市這麼不關心,自我檢討、自我檢討!
    我現在每天走自強隧道也不昰、走中山北路也不是,唉!

  9. jinishin表示:

    鉑鎂鑼兄您嚴重了….呵呵….
    幸好我還有捷運可以選擇….
    不過每天看到中山北路大塞車…
    也是非常煩的…
    凱劭大大說的那個地方的確是擺放明治橋遺體的地方…
    不過那個地方現在已經是雜草叢生了…
    我想再過一陣子…等到明治橋的這些水泥遺體風化之後….
    中國台北市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這些水泥塊移走廢棄了…

  10. 洪老大表示:

    現在明治橋二代目的殘骸,應該是放在以前再春游泳池的位置。以前還去那邊玩水過。
    我有一張照片,是二代目興建時拍的,那時候一代目還在旁邊,所以我才確定不是原址重建,而是二代目建好才拆一代目的。


    [站長回覆]:原來那個地點,就是「再春游泳池」啊(我沒在台北長期住過,所以沒概念)。那游泳池是救國團成立的(土地可能是北市府的),北邊劍潭中心也是救國團佔用(他們稱租用)公有土地,建築物也有公款補助咧。

    中山北路在蔣介石還在時,是全台灣最戒備的路段,因為他每天從這裡上下班。

    中山北路的土地建築物,都是高度管制的,不是隨便可以買賣、隨便可以設計建築物的,所有建築物拆除重建,都是高度審查限制的。

    就我所知,甚至1980年代蔣介石死後多年,劍潭活動中心要建住宿大樓,面向中山北路這一側,竟然不準開窗。理由是那一帶是要塞管制區,怕有房客坐在窗口,架起狙擊槍等蔣介石上下班;發建照的市府單位小題大作,以1950年代的戒嚴時期軍令當建築法規。

    不開窗還得了,向中山北路的房間全不能通風採光,那一向房間就全死不能用了。後來朱祖明建築師與台北市府交涉多次,又因為業主救國團是蔣經國創的(當時蔣經國還在),業主是「有力人士」,是「自己人」,才放寬讓它面向中山北路側開窗。

  11. 洪老大表示: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去那游泳池玩的情形。那邊分好幾池,我當然是去兒童池了?
    在圓山兒童樂園一側,有一個奇怪的水泥狀圓柱物,我很好奇那東西是什麼,找天拍給您鑑定一下。
    基隆河那一段最近在做親水公園之類的工程,結果颱風來之後大毀!我實在很不欣賞那種冬山河之類的親水破壞規劃,太人工,也太假了。

    中山北路最近好多新建案在推,老的街屋拆得很快,一棟一棟都是成排的在弄,也許不多時,中山北路就會變了個模樣了。


    [站長回覆]:我們成大建築系有位已過世的老教授,葉樹源(1915-1997),本Blog有介紹。

    他1997年過世後,系上老師到他家裡及辦公室,檢視其遺物,發現他在1970年代左右,曾接了一個「台北圓山育樂中心」部份設施的小案子,那案子裡有某些設施類似「香菇」狀(傘狀)的單柱涼亭,後來這些作品圖集有出專書(書現在不在手上,下星期把它掃出來)。

    我猜你講的神祕柱狀物,說不定就是我講的這種香菇狀(傘狀)構造物。

    20年前的宜蘭冬山河整治,大方向是對的,但岸邊設施太人工化也飽受批評。2000年完成的台中文化中心附近的親水設施也是太人工化,卡通化。

    現在比較主流的設計手法是岸邊儘量自然化,讓植物自然生長,不該有太多水泥硬護岸、消波塊。

  12. jinishin表示:

    說到圓山兒童樂園…聽說台灣神社還有一座石燈籠放在圓山兒童樂園裡頭…
    不知道凱劭大大是否知道是放在哪裡呢??


    [站長回覆]:我上次去「圓山動物園及兒童樂園」,是1980年國小畢業旅行時的事了(幹,那次還被帶去看剛蓋好的中正廟,還去慈湖三鞠躬,並參觀十大建設桃園機場及高速公路),後來就沒去過了,動物園也搬走了,兒童樂園改裝成育樂中心。

    所以,就不知道了。

    台灣公園、私人庭園內的老石燈,大概都來自戰後被拆毀的神社沒錯。

  13. eslite12表示:

    說到基隆河截彎取直,有個第一代的在士林(葛樂禮颱風之後的奇怪決定),我奶奶家在後港漧所以算是得利者,不過那片”荒野”的利用也是一筆爛帳,而且到底有沒有用根本沒人知道!(堤防蓋很高加上堤外全面清空=不淹水,這種邏輯其實很奇怪啊!)

  14. jinishin表示:

    大概是在十幾年前吧….
    小弟大學畢業之後還沒去當兵前…
    在故鄉的南投市…有天在街上到處亂逛的時候…
    竟然看到了路旁有兩座非常標準的石燈籠…
    問了一下持有人…他們說是之前標到的…
    現在擺在那邊要出售…一座賣八萬…
    小弟有稍微看了一下外觀…有寫是昭和13年…
    不過小弟問對方是不是神社的…持有人說是有佛寺廟宇要改建…所以拆除的…
    我想台灣現在各地應該還有非常多的廟宇佛寺…如果還沒改建過….
    搞不好還有一大堆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東西勒….

  15. 雲程表示:

    補充一下:
    1. 明治橋其實不必拆,只要在水流彎曲處兩端(北安公園--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打個分水隧道就可以了。問題是,打北安公園,搞不好碰到密道什麼的或損到圓山俱樂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那一端,想都別想。所以,只好拆不會替自己講話的橋,還是日本人蓋的橋。

    2. 這個橋,屬於下拱式(日本人稱為上路式)鏤空拱腹(open spandrel)型式。這種型式,本來就考慮到美觀與水流。請看一旁的新橋,屬於上拱式。因為材料的屬性上拱式以鋼橋為多,不過台北縣三峽鎮的三峽橋,是個上拱式的混凝土橋(我懷疑拱肋arch rib內部藏有H型鋼),值得去看一下。

    3. 本橋原本與東京原宿明治神宮前的「宮前橋」一樣型式,也有宮燈。不過,好像KMT將喬拓寬時,就把宮燈給移除。似乎(記憶不佳),那位台灣名人(李梅樹?李澤藩?)有收到一個??

    4. 我確認明治橋的遺骸是擺在「再春游泳池」遺址,就是大家所指稱的那個長草的地方。

    5. 這個地方的基隆河,日本時代是個可以泛舟的地方。而且有個「鰻窟」很多很多鱸鰻可以抓。一旁有個黃色黑頂的半木式英式建築,說是舊黃國書邸,但也不知道黃國書又是向誰搶過來的?這屋子後來給台北市立美術館經營成平價咖啡館,那時很多人可以進入參觀,如果不喝咖啡的話。不過在馬英九手中給亞都麗緻委外經營,只有高價的餐飲,閒雜人一律外邊閃。

    6. 我要抗議的是,你們只注意到圓山的河堤整治。其實,由景美溪(還有南港與東湖的山溪)的整治,將整條河道永水泥控起來,變成水溝來看,這還算好的。不過,木柵都是泛藍票倉,我問過當地住民,他們是很滿意馬政府的「建設」。對他們(類中國人)來說,河就是水溝,建設就是水泥與不銹鋼。有了建設,還有什麼不滿?


    [站長回覆]:原來您也聽過「李梅樹買下明治橋拆下構件」的傳聞。這個傳聞,經我向李梅樹先生後人查證,回答是:「李梅樹的確買過終戰後迅速拆掉的台灣神宮鳥居構件,回去給三峽祖師廟用,稍微加工一下做祖師廟的柱子,但是並沒有買明治橋構件」,買台灣神社鳥居之事,詳:神社鳥居 化身藝術殿堂廊柱

    這個傳言,我看過不少回了,推測老台北人,認為明治橋是台灣神社的一部份,是進入台灣神社空間的第一個象徵,正式的日本傳統神社組成,不見得一定要在前面有漂亮的橋,不過明治橋確是為台灣神社而建也沒錯,而李梅樹的確也買過台灣神社鳥居構件,就以訛傳訛了。

    而明治橋一代目(鐵橋)老照片及原始文字報導(日文),詳鉑鎂鑼のブログ:明治橋The Meiji Bridge。此Blog標題圖像,正是您有提到的三峽橋,由李梅樹所畫。畫家畫自己家鄉親人,都是把最深沈的感情放進去的。

    在上面這篇Blog文章裡,有讀者回應,有目擊到高玉樹市長陽明山別墅裡有拆下的明治橋宮燈云云。

    明治橋二代目增建車道的年代,是高玉樹市路之任內沒錯。高玉樹對交通工程情有獨鍾;後來也是因為此專長,被蔣經國拿來做藉口,說要借重他交通專才,從台北市長拉下,昇任交通部長。

    部長理論上是中央大官,比台北市長層級高,但不像台北市長是一市之長,直接與選民接觸,有較大的裁量權,直接具有民意基礎。蔣經國最怕的是,這人尾大不掉,成為具有百萬民意的政治人物,會威脅到蔣幫獨裁政權,於是急著藉口把台北市昇格,再廢掉市長選舉,然後把高玉樹「昇」到中央部會就近看管,高玉樹雖是一部之長,但主祕次長及下屬,全不是他能決定,等於是被蔣經國收進鳥籠裡。

    高玉樹任內的明治橋「增建拓寬」,其實是把橋兩側護欄(含宮燈)打掉,用懸臂的方式,伸出橋外,兩側形成慢車道(機車道),原明治橋橋面,變純汽車道,如此一來,等於是路向兩側拓寬。

    高玉樹確是建設專才,他1930年代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見證過科學技術之重要,見證到日本為準備戰爭在工業化的進步。但他那個年代尚沒有「古蹟保存優先」的概念;我想他內心不會排斥優美宮燈,但漂亮古物遇到交通瓶頸,只有犧牲讓位的份。何況明治橋是蔣介石天天上下班經過,不只有交通考量,更有蔣某的安全考量。

  16. eslite12表示:

    高玉樹老市長在後來大陸時報”誰殺了中山橋”(見李清志文)的時候,曾在民意論檀剖析他為什麼要拓寬中山橋,而就其回憶錄也指出他希望把中山北路拓寬為直通天母的百米大道,我是覺得雖然忠誠路無疑是台北市最美的道路之一,但如果當時選擇強化中山北路並且不拓寬中十路,保持天母的main street的結構,今天的天母會更好.

    又中山北路百米道為什麼無法完工,據說跟士林官邸前蔣光頭要求的留空有關,當時蔣光頭疑心病嚴重到不讓反對他的士林在地人住附近,在附近設有由其金馬與浙江子弟兵所居住的眷村,隔離官邸與道路,可是這些人最後卻被馬英九弄到無處容身!最奇怪的是那些通常悍衛外省利益的媒體這時候一個字都不敢吭!

    又,明治橋興建並不只有宗教理由,而是要把天母的水透過劍潭配水池送到城內,嚴格說來這是日本人對大台北的整體開發計畫,不只因為神社而已.


    [站耳回覆]:感謝補充。

  17. 站長表示:

    1998.10.23 大陸時報

    水災、坍方、山崩責任何在

    ⊙高玉樹(作者為前台北市市長)

    前幾天各大報都以大題目熱鬧報導這一次颱風水患,如汐止、內湖、五股的災害等,也提及我國政府經濟部水資局長徐享崑轟責陳水扁市長,舉出中山橋不拆為其主要的原因,筆者感覺頗為奇異之談。

    玉樹從省轄市到院轄市,前後擔任十一年的台北市長,對大台北地區防洪治水自覺負起重責,因事關人民的生命財產,在職中都不敢疏忽也不逃避責任,可說對大台北地區防洪治水是漩渦中出身的大專家,這一點與政府水利單位官僚或專家的空虛的理論講話,甚至舉出兩百年頻率等顯有不同,事實上向來都不逃避責任。

    我們的祖先大禹以「治水治天下」理念,在老時代是第一位治水成功的統治者,其留下寶貴的治水教訓「不要與水爭地」,迄今仍是正確的道理。

    大台北地區四週山圍的大盆地,颱風雨水只有一個關渡的出口流出外海,所以雨量過大時,台北盆地必有淹水地區,水淹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由關渡的出口流出。我國的中央水利單位經濟部水資局(前水資會)及省水利局不知何種根據,前先開闢二重疏洪道之後,自認台北平原治水已有成果,而把五股、泰山地方原有的大面積淹水區改為建築用地似圖利地主,現大樓林立。二重疏洪道開闢至今,其廣大河川地都沒有淹水過,現變菜園。而台北市區的社子島及廣大的關渡平原被保留為大台北盆地唯一的淹水區迄今不能建築。同時陽明山管理局根據當時省水利局的提案,為防止士林地區淹水,把基隆河的士林地區河道改道,在百齡橋地區強制徵收民地,開闢一條新河道流出社子島連接淡水河,而士林地區河川公有地填河之後部分出租給官邸一批人員圖利。百齡橋強制徵收的民地部分現變為足球場。再在基隆河內湖段本來是兩個大轉彎的長河流,兩邊都是河川地淹水區,面積很大,在黃大洲市長時代受上級水利單位點頭,以「截彎取直」大大縮短河流,把大面積的淹水區河川地及廢河地以築堤防改為建築用地,也是不無圖利地主之嫌,其後果基隆河上游就是汐止地區排水受阻造成此次水災。以上三個實例可證明我們中央水利單位明顯地違背大禹留下教訓「不要與水爭地」,即開闢二重疏洪道及內湖的基隆河截彎取直來消除超大面積洪水淹水區,造成此次災害難免被指為圖利地主之嫌。

    這一次經濟部水資局長徐享崑開口指責台北市長陳水扁其不拆中山橋所引起的大水災。中山橋從開始到現在包括最近的大洪水都沒有淹水過的紀錄,如這次橋下還有兩公尺空間,怎麼會引起汐止、內湖的水災呢?這是天下奇談。中山橋雙邊河中都有高速公路及新生北路高架道路巨大的橋墩明顯地阻礙水流,但水資局向來隻字不提。我們政府聰明的官僚一碰到災害時,都是抓一個題目來推諉責任。本人市長任內有兩次台北市市區部分淹水過。一次是堤防內圍地區下大雨時抽水站的能力不夠,致部分市區淹過水,但不嚴重。還有一次在東區撫遠街通過中山高速公路下面的空洞,因深夜開始下大雨,水門管理員沒有及時關閉,致洪水流進東區,所有的大樓地下室都淹水過,受災相當慘重。

    再說這一次基隆河的汐止段為什麼淹水那麼嚴重?其主犯是台北內湖地區的基隆河截彎取直,把大面積原來的淹水區建堤防改為建築用地,應是主要的原因。同時南港及汐止河川地也被亂開發填土建築等,這種事實都沒有聽到經濟部水資局提起,省府的水利單位也沒有文章,而主管地方單位台北縣政府事實上拱手旁觀,這種情況不提,單挑出中山橋不拆為題目來矇騙社會,這個真是滑稽之談。

    茲本人鄭重建議:

    1.基隆河截彎取直地段應研究部分堤防拆除恢復淹水地區。

    2.二重疏洪道及百齡橋下基隆河的大面積河川地應該再挖深增加貯水容量。

    3.社子島新建初中及海事專科學校可大規模建築校舍而禁止民房改建頗為不公。

    4.台北市所有下水道系統多年來沒有全盤清理,應大規模動員所屬單位大大清理以求暢通。

    5.台北市抽水站應增加抽水機而嚴格管制看管人員及時關閉水門後開動。

    6.內湖至汐止山區原由軍方擅自開闢十八洞高球場,因冬天雨水太多後來移到桃園改為靶場及軍方公墓,嚴前總統葬在此地。因軍方一向做事霸道,其留下山坡地保護及排水系統恐有問題。因附近山區已大規模發展為現代化社區,故建議縣市政府迅速調查辦理。

    以上以八十多歲的老人講話不保留,請多多原諒。

  18. 站長表示:

    1998.12.03 大陸時報

    再論中山橋是否拆除問題

    作者:高玉樹(前台北市長)

    本人十月底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文章,對汐止、內湖大水災政府主管單位防洪措施疏忽錯誤加以批評,而對經濟部水資局把問題的重點轉移中山橋拆除問題,也評為不妥。在此文章之後人到日本,回來之後秘書剪報的資料看到中山橋拆除的問題又變為各報新聞大題目,甚至經濟部水資局長徐享崑公開宣布,如果台北市政府不拆,中央要動員軍警直接拆除。我國的政治運作如此多餘的漩渦不只是中山橋,最近全省的選舉超級熱度變為醜惡的口水戰爭等,從剛自日本回來的眼光來看,我國民主政治仍未脫離初期幼稚的階段,使人感覺焦急,心情複雜。尤其我國政府防洪治水的最高行政單位,經濟部水資局長對台灣河川管理的防洪治水系統實際上疏忽怠慢隻字不提,而針對中山橋台北市政府不拆的問題大作文章,並帶怒氣宣布要動員中央軍警的力量親自拆除,這種話是我國政府高級官員的發言,實在對我國整個政治體制運作頗有負面作用。中山橋此次大颱風橋面不只沒有淹水,而橋下還有兩公尺的空間,怎麼能說中山橋阻害基隆河的防洪呢?

    其實中山橋在民國五十三年黃杰省主席為主任委員的「大台北區防洪委員會」,為基隆河士林段改道方案亦列有中山橋要拆的一項,但因河道改變有圖利他人之嫌故不敢強迫台北市政府拆除,而多年來不再提議。

    黃大洲市長任內,當時行政院長住在士林,每天上下班在圓山隧道門口常常被交通擁擠堵塞不動,故當時軍方出身的工務局長又提起中山橋非拆不可作為理由,規劃建設直通的中山新橋已完成通車,但破壞圓山地區景觀不留完膚,尤其在酒泉街口留下眾人皆笑之交叉設計。中山橋連圓山隧道段的上下班時段交通壅塞,是新生北路高架道路北端插進圓山隧道之故,為解決此路段壅塞交通,應將新生北路高架道路上下班巨量交通設法直接引進劍潭公園段中山北路才是正確辦法。現中山新橋對直通士林交通確已解決,但此橋兩側交通仍壅塞不堪,可證明規劃不妥。

    四年前台北市長恢復民選,民進黨籍陳水扁當選,陳市長實事求是宣佈不拆中山橋,最後引起經濟部水資局長的怒氣文章。據說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馬英九宣佈如當選必將拆除中山橋,現變為市長選舉爭議題目,頗為奇異。

    人類文明社會生活已有科學定理,即「最美觀就是最合理」,中山橋設計超級美觀,多年來疏導交通治水功不可沒,經濟部水資局舉出理由說「橋下彎型設計如遭流木時必將妨害水流造成災害」,為何同一河段有高速公路及新生北路高架道路的巨大橋墩不妨害水流呢?

    經濟部水資局也曾提起以兩百年頻率計算中山橋非拆不可。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統治不過也一百多年前的事,水資局絕無歷年統計資料來計算「兩百年頻率」,這是文字把戲,「兩百年頻率」似給「高水準科學」的錯覺。古代大禹治水成功,但其本身沒有學歷而留下「不要與水爭地」教訓,迄今仍是治水真理。中山橋拆除後為了大直方向交通必重建新橋,中山北路此地段橋面不能提高,因高速公路已定死高度,而橋兩端河寬也無法擴大,只有消除彎型橋下設計,實在何必多來一舉?

    本人市長任內把原設計橋下兩端彎洞加設人行通道,但現已行人減少應速拆除並迅速修護兩邊欄杆並美化作為建議。

    也有提起中山橋地點基隆河寬度只有一百公尺,而上游都兩百公尺以上,故必要拆除並設法拓寬。中山橋兩端自然地形絕無法拓寬,但水資局不要忘記,河川的流量是河淺地段河必寬,但河深地段河不必寬,淡水河關渡段河寬不寬但河底深度足夠,故有史以來淡水河流無障礙可解釋證明。

  19. jinishin表示:

    其實KMT自以為是的整治水利工程出過大包的還真不少…
    像是1965年的時候也不知道是哪個天才…
    說淡水河的關渡隘口太狹窄了…水排不出去…
    所以要把關渡隘口除掉…這樣子遇到颱風或豪雨…
    河水才能迅速的排出…
    結果呢??關渡隘口炸掉了…成了現在如此寬廣的模樣…
    淡水河的河水一遇到颱風的時候照樣淹水…
    沒有颱風的時候…海水大量倒灌…把五股的數百公頃良田全給淹了…
    成了現在五股水鳥棲息地的模樣….
    原來關渡隘口的存在..就是保護台北盆地在滿潮的時候..不會海水倒灌…
    大自然都有其運行法則…但是KMT從過去就很喜歡灌輸台灣人”人定勝天”的觀念…
    好一句人定勝天…害死了台灣美麗的自然景觀…也害死了不知多少的台灣人…
    回頭來看明治橋的下場…不就跟關渡隘口的例子很像嗎??

  20. jinishin表示:

    說到李梅樹教授…小弟我曾有一個機緣…
    在1993年的時候..小弟仍在唸大學…
    當年因為小弟我對於神社相當有興趣…
    因此靠著自己的力量…到處尋找神社的遺跡…
    後來聽到東吳日文的朋友說她們有個教授高橋正己研究台灣的神社很多年了….
    因此去電希望能夠拜訪…高橋教授也一口允諾…小弟便因此前往天母高橋家拜訪…
    那天花了一整個下午與高橋教授愉快的討論神社…發現高橋教授關於台灣的神社收藏真是多…
    他自己也拍了非常多台灣的神社照片…絕大部分都是1970-1980年代所拍攝的…
    其中有不少是1975年以前所拍…台灣各地的神社大多還保存完整時的照片…
    當時高橋教授有拿幾張照片給我看…那是他在三峽祖師廟旁的倉庫所拍攝的…
    時間我記得好像是1981年左右(因為相片有日期打印)…
    照片的內容是一堆石燈籠的中柱…根據高橋教授的說法…
    那些石燈籠的中柱是當年李梅樹教授購買台灣神社的鳥居時…一併把石燈籠也買來…
    也許是如此…所以才有地方人士誤以為那些石燈籠是明治橋的吧…

  21. 鉑鎂鑼表示:

    jinishin兄所言應是正確的!1947、1948年那時候三峽祖師廟重建委員會購買了鳥居,依神社整體規劃,從明治橋開始就有石燈,往神社走去沿途就是排列的石燈、四座(?)鳥居,到達神社前面都還有石燈,梅樹先那時候應該一併把部分石燈(?或中柱?或其他?)運回三峽,其他一部份被移到中山北路,因此石燈有分神社的石燈跟明治橋的石燈,時間也跟中山橋拓寬差了20幾年。
    小時候常常去看三峽祖師廟師傅們雕刻、那時候也是參觀祖師廟的重要行程,雕刻工作場在正殿旁邊,應就是jinishin兄所說的倉庫,堆放大量石材、木材,也許那就是存放的地方,梅樹先去世後,管理委員會出面管事,改用中國的劣質雕刻品繼續重建,遣散了雕刻師傅,工作場也沒了,到底是石燈、中柱或是其他,有機會我會再請教有參與重建的專家,凱劭兄也可以直接問紀念館李館長,畢竟有時代跟神社、橋的差異,之前我沒有確切問清楚,不好意思。
    網友在我部落格留言說在陽明山菁山路高玉樹前市長別墅有看到一對石燈,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也很大,但這別墅幾年前已經拆掉,別墅拆掉前我還算常常去,但都沒有注意到;1990年代高玉樹已屆高齡且退休已久,但菁山路仍是警察巡邏的非常勤快的地方。

  22. eslite12表示:

    站長是去哪找大陸時報的啊? 不過高玉樹老市長遠見由此可知,他對新生高架的評論正是目前施工中的.前面網友提到的關渡拓寬工程就是高老市長提到的那個的一項計畫,最惡劣的是導致海水倒灌後再逼社子島人種田!


    [站長回覆]:大陸時報自從1995年底網路化以後(他們開張當天,我還有上去看;當時,任何單位機構建立網站,都可以上新聞呢!還會請長官來剪綵)。他們習慣上把網頁新聞留一個月,之後就鎖入資料庫。

    要進資料庫要$買帳號密碼,我以前買過,但他們是計時也計次(時間到用不完也烏有去了);一氣之下就不買了。

    言歸正傳,這兩篇不是從大陸時報網站找到的(我不再有付費資料庫帳號了),是當年高玉樹投書後,有其他的網站,「全選」–>「拷貝」–>「貼」,轉載之。我不過是用「高玉樹 中山橋」做關鍵字,就找到了;不過也有一篇是從Google庫存裡挖出來的,轉載的原網站也不見了。

    高玉樹是1950年代出道的政客,1990年代末還出面作政策辯論(兼為自已當年決策作背景說明)。高玉樹先生這種氣魄是台灣政治史上少見的。戒嚴時代的外來政權政客,死掉的當然不能發言,其他還活著的,都不敢出來講當年了,搞不好沒住在台灣了。

    高玉樹先生回憶錄也曾列舉他擔任首長期間,政策錯誤疏失之處;例如他在書中向南霸天王玉雲市長道歉,為他當年沒有聽王玉雲的交通建設建議而認錯。這種氣魄是令人景仰的。

  23. person表示:

    1901年完工的明治橋(應該是一代目)

  24. tawnamita表示:

    不只這些
    一些以往在台灣各地神社
    很早就被那群人給摧毀

    以前日治時期
    台灣州夏季高校野球比賽聖地
    圓山野球場
    也被那群人摧毀
    改建它們最哈 圓山足球場
    或許台灣有野球之神(據說日本最偉大投手澤村榮治二戰末期就戰死在基隆礁那)
    足球不但沒在台灣發展起來 球場經常在養蚊子
    幾年前 更成為那些口中高喊反共 心裡媚共 國旗事件

  25. 追悼死在馬政府下的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追悼死在馬手上的明治橋…

  26. 勇伯表示:

    追補一張優美的明治橋影像

  27. Peiyi Lin表示:

    這麼美麗的建築景觀,
    怎麼會有人想要去破壞呢?
    如果這樣的景觀今天還能存在,
    現在所能夠帶來的觀光利益,
    應該遠超過過去在這個區域所增加的其他設施所帶來的利益吧。
    整個台北市的氣質應該也會提升不少!
    今昔兩相對照,真讓學美術的我無言以對…

    只要是在KMT繼續執政的台北市,
    我想是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了吧!
    用這種態度對待日治時期的各式建築,
    可見執政者意識型態的嚴重!

    想想當時佔領巴黎的德軍將領,
    違抗炸毀巴黎橋樑的命令而失去性命,
    要不是幸運躲過戰火的摧殘,
    今天的巴黎何以能成為世界最多訪客的都市呢?
    而台北卻躲不過中國執政者的摧殘,
    竟一點一滴的凋零中…

    擁有滿滿回憶的人,
    才懂得活在當下的真意,
    才能體會何謂真正的幸福。

    一個只會破壞別人幸福記憶的人,
    如何能為他人帶來幸福?
    又有何資格嘲笑別人所規劃的幸福呢?

  28. morning表示:

    凱劭兄
    我寫拉票文牽拖了你這篇文章
    http://blog.roodo.com/morninglewis/archives/5631753.html
    來跟你說一聲


    [站長回覆]:我早就知道了。法理上提供「聯結網址」是不需作者同意的。

  29. IT表示:

    >>一旁有個黃色黑頂的半木式英式建築,說是舊黃國書邸,但也不知道黃國書又是向誰搶過來的?

    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在1914年蓋的,後來茶行倒閉被日本總督府收歸國有,
    戰後被黃國書凹去,結果到1970年這傢伙因國光人壽弊案被蔣經國拉下來,這棟房子又再度沒收.

    p.s.另一說是當年小蔣因在美遭黃文雄刺殺,後來警總有情資說兇手是黃國書的外甥因而遭到整肅.
    但其實黃國書本姓葉,他三個外甥姓彭,他的兒子叫葉克倭,就是當時國光人壽總經理,因為此案逃亡海外,
    結果被他妻子報失蹤死亡.當年黃文雄失手被補時,被壓倒在地還大喊:Let me stand like a Taiwanese!
    其家族背景跟葉家差異頗大,因此此說法個人頗存疑= =


    [站長回覆]:黃國書與黃文雄確實沒關係(黃文雄反而與李登輝在康乃爾有認識咧),但情資是有的。這種情資當然是偽造的,那個年代要整你,什麼鬼扯的事都可能製造出來。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4536

    黃國書官拜立法院長,但那時的立法院比行政院法制室還不如,法案都是行政院通過大概就成立了,立法院只是配合三讀一下;行政部門送去立法院的預算,也不會刪除,萬年老賊立委也不會質詢什麼,都嘛是客氣地請教一下。他下台時是蔣經國做行政院院長時。

  30. 紅豆湯圓表示:

    看站長超連結資料,才知黃國書很不簡單,三十多歲就已是中將。而且是日本士校第一名畢業,德國砲校的優秀生。想必是老蔣身邊的紅人,也才能分配到明治橋旁那棟房子(老蔣每天上班都要經過)。

    黃1969年的立法院長去職完全是蔣經國主導的。奇怪,立法院長和行政院長一樣位階,卻被小一級的行政院副院長輕易就推倒。可見蔣經國1969年當行政院副院長時已完全取代老蔣控制整個台灣了。


    [站長回覆]:那時有戰爭,打過幾場勝仗,就會有戰功,有可能一年內從中尉昇到中校;沒死在戰場的軍官,也因為其他軍官大量陣亡而容易有升遷的機會。三十出頭就做到少將其實不難,其實1950年代,陸海空各軍種總司令大部份不到五十歲。

    還有一種是沒有軍校背景,沒有軍人身份,但在戰時卻有軍銜的,像連震東也有少將軍銜,連戰以前到退輔會視察時說他也是榮眷,連戰他媽應該每個月有在領一萬三千五的半數。

    我的看法是,陳誠死後,蔣經國就已經是台灣第二號人物了,即使他蔣經國還只是部長級(國防部長、退輔會主委)的官。

    我Blog有一篇好笑的照片: 聯合、中時與蔣經國

  31. 哈拉表示:

    彩色的明治橋照片

  32. IT表示:

    >>看站長超連結資料,才知黃國書很不簡單,三十多歲就已是中將。而且是日本士校第一名畢業…

    看支那人的史料常常發現有許多疑點,像這邊所謂是”日本士校第一名畢業”此說就是個大大的問號,
    查過WIKI-黃國書出生於1907年,學歷是:
    —————————-
    上海暨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1920年)
    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九期畢業
    日本砲兵專科學校畢業
    德國砲兵學校畢業(1934年)
    法國戰術院畢業
    —————————-
    問題是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九期的優秀畢業生有一位將領叫本間雅晴
    (曾任台灣軍司令官,擊潰麥克阿瑟的名將,見:北馬之嘶碑)
    此人生於1887年,黃國書出生的1907年正是本間雅晴於士校19期畢業的同一年…這真是見鬼了!

  33. IT表示:

    >>看站長超連結資料,才知黃國書很不簡單

    這傢伙台灣新竹出生,日治時代犯案逃亡支那,後來變成蔣介石的走狗,
    228調來台灣擔任警備司令部高參兼台中防衛區司令,標標準準的台奸一個.
    結果其後代如今卻變成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身份,真是錯亂…

  34. 紅豆湯圓表示:

    的確黃國書的學歷有很大的疑點,上海暨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1920年)時才13歲,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九期畢業(1907年)當時他是0歲,看來學歷假到離譜。後面德國和法國的學歷大家可以想像了。

    上面哈拉桑提供的明治橋彩照很祥和寧靜漂亮,彩色是後來加上的吧?

  35. pyl表示:

    日本時代的彩色明信片通常是寫真再請人上彩色, 猜測這張也是.
    可能要查這彩色明信片出版年才能確定!!!

  36. 紅豆湯圓表示:

    IT桑連結那張明治一代目橋是否在上邊那張彩色明信片二代目橋左邊那房子拍的?最近想去參觀北美館,順便參考拍照位置的現況。

  37. IT表示:

    從拍攝角度看應該是北美館後面,當時圓山別莊(舊黃國書邸,今台北故事館)的碼頭,現在是堤防道可能過不去.

  38. mya680827表示:

    日本東京千代田區御茶之水車站的旁邊那座聖僑 和明治橋是同樣的 只是沒有咱家好看

  39. 研究生表示:

    站長,今天出現了這則新聞:
    行政院:兩年內投入231億元改建50座橋樑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20/5/19s45.html

    這裡面不知有多少金錢內幕,
    又要打壞多少美橋,
    換上醜橋。

  40. LEE表示:

    不錯.

  41. 紅豆湯圓表示:

    下圖為1923年裕仁皇太子來台的照片,本來以為是裕仁親自拍的照片,結果炳炎兄提供「東宮行啟」記載裕仁在4月17日早上9:20到達台灣神宮9:30就離開了,匆匆10分鐘,應該沒有下到岸邊拍下此照片。

    當時總督府對皇太子「行啟」事前都一再的演練,報載包括趕鴨子在內所有的細節都一再的演練,所以我想裕仁在經過明治橋上一定有檢閱到這群「臺灣鴨兵」,好像還有說了稱讚圓山風景的一段話。根據其他影像這群鴨兵平時就駐紮在拍照處。這趕鴨子畫面可能在1933年二代目明治橋建成後就沒有了,1933年後的照片就只看到休閒划船的影像了。

    照片還可看到茶商王朝駿的「圓山別莊」,他在4月26日有受邀「御賜茶」,不過好像那一年他的茶行倒閉別莊被一位姓王的買走了。

    以前印象中從中山北路過橋後右邊幾棟神宮的辦公聽,在蔣宮來了之後並沒有拆除而是進駐了一個憲兵隊。我在1969高中時學校行軍(濟南路走到北投復興崗)經過時,七八百學生就被憲兵攔下在明治橋上苦呆了半個多小時,學生著軍訓服很像是部隊行進是會嚇壞蔣宮的近衛師團。

  42. 紅豆湯圓表示:

    這邊有一個網站是陽明山國家公園「雙十年華話草山-影像回顧展」,介紹圓山、北投、淡水、草山的日治時期舊照片,可以看到明治橋的影子,其他的老照片也是很棒。
    https://www.ymsnp.gov.tw/web/view_20year.aspx?f=4f.htm

    另外找到一張1923年4月17日早上約9點33分裕仁皇太子離開台灣神社經過明治橋的照片,那時橋下畫面就是那些「台灣水鴨操兵」了。經過橋中間時,不知道裕仁有沒有站起來看呢?
    http://myweb.scu.edu.tw/~net001/images/Taiwan/20090130001.jpg

  43. 哈拉表示:

    外觀看來和明治橋很類似的京都東山橋

    http://www.kasen.net/@6/yodo/kamogawa/03/00011811.jpg

    網址
    http://www.kasen.net/@6/yodo/kamogawa/03/

  44. 作田人表示:

    殊に大正六年の此日は,成久王殿下,同妃殿下御同列にて早期明治﹍鐵橋頂上–尚未﹍懸掛「明治橋」字樣

  45. 梅啥表示:

    一座破橋罷了
    不拆到時候坍了出人命
    不是很不值得嗎?

    日本跟台灣是血仇關係阿
    台灣的六十萬人命
    比他們蓋的破橋珍貴一萬倍
    而且日本人壓榨了台灣那麼多人命跟物質
    才留下一點點值錢東西
    還懷念日本 真是愚民

  46. 梅啥 說道:
    2010-07-11 at 02:54
    一座破橋罷了
    不拆到時候坍了出人命
    不是很不值得嗎?

    日本跟台灣是血仇關係阿
    台灣的六十萬人命
    比他們蓋的破橋珍貴一萬倍
    而且日本人壓榨了台灣那麼多人命跟物質
    才留下一點點值錢東西
    還懷念日本 真是愚民心態

    ==========================

    中華民國的總統府,是那個時代的建築? 中華民國中央部會的一些建築,是那個時代的建築?
    就不說這些東西了,日本植民是植民,但你說留下了一點點值錢東西,你不是歷史知識零分,就是眼鏡有問題。

  47. 愚民腦袋?表示:

    日本搶走了百分之九十的資源,
    為了搶更多花了百分之十做建設,
    結果還有人再說日本建設的好?

    其實很多也是清朝的建設上再延續的,
    日本走時炸掉電廠跟工業設備,
    他們超狠的,殺人有一套

    日本殺了六十萬台灣人,
    搶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源,
    驢蛋才會說他們好。


    [站長回覆]:你是詐騙集團。日本內地來的資金人才大概是清帝國佔領時期的一百倍以上,不然台灣的現代化怎沒在清帝國佔領時的台灣,及中國福建發生?

  48. COOLBILL表示:

    樓上你在搞笑呀? 你應該把你以前的歷史教科書都燒掉,因為上面講的都是錯的
    只有智能不足的人才會把以前的歷史教科書當作聖旨看
    清朝的建設?你是說哪項?鐵路幾乎拆掉重建,而且清朝時期的鐵道只道勉強從基隆到新竹
    戶政制度也是,大清帝國統治台灣的一天從來沒有能力可以掌握台灣的人口
    地政測量也是,大清帝國也想搞土地測量,不過因為負責測量的官員貪汙亂搞
    釀成了施九緞之變,因此土地測量從來沒有成功過,
    橋梁也是,清朝要建大甲溪橋,不過最後沒有建成功,還是日本人建成的
    更可笑的是,前年的大甲溪暴漲,結果國民黨建的后豐橋被沖毀,但日本人建的
    舊山線鐵橋剛過100歲,卻依然屹立不搖?
    你自己去看看,國民黨那些建設,哪一項不是日本人打的基礎?
    一樣是壓榨,日本人的官員有辦法把台灣建設成現代化的地方
    國民黨的官員? 少部分可以用,大多數除了會貪汙外沒有任何能力
    台中市的酒家醉月樓在國民黨時代初期可是國民黨籍的公務員上班的地方呀!!
    你覺得評國民黨那些官員的素質有辦法把台灣從清朝時代建設成現代化的國家?
    只有邏輯有問題的人才會相信!!

    電廠和工業設備是被美國人炸掉的吧?

  49. 紅豆湯圓表示:

    日本人要離開,一定打掃的乾乾淨淨.1945如此,2010亦是.

  50. 汪哲廷表示:

      小弟在此提出一些小小的看法。
    黃國書本名葉焱生,西元1905年-1987年,台灣新竹北埔客家人,因日據時期不滿日人統治而偷渡中國,因懷抱光復台灣的意念將名更為黃國書。曾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五任立法院院長。
      由於日據末期因戰爭導致辦公廳處不足,加上審問政治犯的需求上升,日人遂決定強行徵收圓山別莊做為日本憲兵隊行刑處駐紮地,並在靠近基隆河岸挖掘水牢(高度只能坐不能站,引水進入後需一直維持半蹲),引基隆河水做為審問之地,地窖遺跡現仍存在台北故事館花園,故台灣光復後遂直接接收為政府資產。而黃國書先生於台灣光復初期即多次來台,並於來台期間相中圓山別莊欲將其買下,後與政府交涉並出資將其買下(有交易程序與金額),所以並非政府配給喔。
      另外建造圓山別莊的陳朝駿先生是在西元1923猝逝的,但其經營之永裕商行非同年倒閉(大約是在經濟大恐慌時期),陳家後代為了躲避是非也曾舉家移居圓山別莊內。之後商行破產才轉為銀行抵押品再轉手王姓人家。
    清朝在初期的確是視台灣為彈丸之地未予重視,加上地處偏遠又有海洋相隔而難以開發。然因中法戰爭後因台灣成功擊退法軍,其地理位置被清政府重新重視並予以規劃,當時引進了許多現代化的設施,所以馬關條約簽訂時,台灣已是全中國最進步的省分之一(雖然跟日人治台後相比建設仍相差甚遠,但其實時代又往後推移了許多),日人接收台灣時毫無現代化設施的說法似乎有所出入。
    前幾天讀到一本北市府1998年發行的文物(馬英九擔任市長第一年),內容針對台北市目前所有的古蹟或是應列為古蹟的建物做為討論與介紹。此文物出刊主要是因應甫上任的文化局長龍應台提出古蹟活化與古蹟再造的方針,內容雖不盡詳載卻未失公正,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物均書上有名。裡面相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以前的美國駐台北領事館(今光點戲院)內居然有樹直接鑽
    出,許多大稻埕與大同區(日據時期台民居住的地區)的商行等建物也多頹圮不堪。但今天這些地方卻已整修再造成為台北市民一個新的休閒場所,並成為共同記憶。像台北故事館也是在1998年率先經營起咖啡廳,後來2003年轉變成展覽館後才移至美術廣場玻璃建物內,直至今天每天都還是有遊客打電話來詢問咖啡廳是不是還有營業(現已更名為亞都麗緻的故事茶坊),可見當時讓市民留下的印象之深。
    雖然我覺得馬市長任內拆除明治橋欠缺周延的考慮,但其實他與龍局長任內政策大力整頓古蹟與活化使用,加上繼任者的實踐(像蔡瑞月舞蹈教室、光點戲院、撫台街洋樓、北投溫泉博物館、齊東街日式宿舍、東和禪寺甚至到最近很紅的剝皮寮)其實也間接保存了許多台北文化的記憶,所以有許多攻擊性的發言我覺得是有失公允的,如果還再去討論再往前一任市長任內怎麼沒有為這些古蹟找到好的出路或保存恐怕也只是淪為筆戰罷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向前看,監督現在的政府並適時的提出意見與資料協助他們去保存這些文化,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好,不是嗎?
    最後再提供一個讓大家看了會覺得燃起希望的新聞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TY5MQ==&subMenuId=603


    [站長回覆]:明治橋是講好要遷建的,現在毫無動靜,屍骨放在再春游泳池遺址也八、九年了。

    一碼歸一碼。某人殺了人,而此人之前捐過十次鉅款給慈善單位。即使後者是大善事,也扺不掉他殺了人。

  51. J.L.表示:

    看到無品支那人馬英九摧毀台灣的古蹟、令台灣人錐心肝!

  52. karopi表示:

    沒想到這座橋這麼漂亮。我小時候跟隨父親開車送貨經過時,只覺得這座橋不大一樣而已,然後很憋的卡在高速公路還有新生高架橋下面。再來的記憶就是,常常有人開車經過這座橋的時候,會直接開進基隆河,最後政府決定為了民眾開車安全,把這座橋拆了,另外蓋一座比較不彎的橋來取代。

    台灣其他地方,好像都沒有這麼漂亮的日製橋梁了,實在是很可惜。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