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日新戲院顏水龍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重生記者會

本文發表於 2004 年 07 月 05 日 22:45

2004.02,日新戲院易主。原本我擔心新買主會拆除舊建物蓋大樓,於是寫信向台北市立美術館黃才郎館長求援,希望在拆除之前,想辦法以公家的預算人力,至少救下戲院二樓的顏水龍馬賽克壁畫,切割後另地保存。

在黃館長主動關切之下,幸好新買主也不打算整座建築物拆除,只重新裝修內部,重新隔間,繼續經營戲院,新買主對買下的日新戲院建物有這個價值千萬,出自台灣國寶級畫家顏水龍的公共藝術,也很意外而高興;允諾會在重新裝修的同時,會將二樓壁畫所在的大廳重新設計,以彰顯這座壁畫。這段故事詳見:台北市日新戲院顏水龍馬賽克壁畫獲保存

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終於在2004.06完工啟用。日新戲院保留「日新」原名,但改為「日新旗艦店」,為新買主的戲院連鎖店之旗艦店。據指出,這座戲院會引進更多活動,例如電影首映會,影星隨片登台,簽名會等等。

而顏水龍壁畫所在的空間,原本是戲院二樓座位的進口處,原本深度約只有五公尺,過去還曾被舊東家在壁畫前貼上電影海報,或在畫前設置吧台。重新裝修後的日新戲院,將這些全數去除。戲院新經營者邀請室內設計師朱晏慶,把壁畫前的欣賞空間加大開闊,同時在照明也重新考量。這個空間相信未來日新戲院經營者也會善加利用,舉辦各種活動,形成台北城的傳奇故事地點。

2004.07.05下午,台北市立美術館與日新戲院,在此召開記者會,邀請各家媒體來報導這座壁畫的重生。我當然也恭逢其盛,到現場代表台灣2300萬人民去驗收成果。當天由黃館長主持,介紹這座壁畫的特色,去的媒體有自由時報、台灣日報、聯合報系、中央日報、中央社、中時報系;電子媒體則有公共電視台;還好柯賜海、許純美、凱達格蘭大道上常出沒的那群神經病統統沒來鬧場。公共電視台除訪問黃才郎館長;也花了三分鐘訪問了我,並剪了十五秒鐘訪問我的畫面在當天晚上的公共電視晚間新聞中播出。公共電視台訪問,播出十五秒。當天全是72水災新聞,還好有這則台灣本土藝術之美的溫馨消息。

  • 2004.07.05前後的媒體報導,最早報導預告記者會的中央社記者黃慧敏:

  • 最早發稿報導記者會的中央社記者黃慧敏

  • 惟一有貼出我照片的民生報(2004.07.06),台陽畫會會員王志雄提供。

  • 台灣日報(2004.07.06)

  • 聯合報(2004.07.06)

  • 中國時報(2004.07.06)

  • 中時電子報的攝影焦點(2004.07.06):

一封信救了’旭日東昇'(2004/07/06)

一則台北「日新戲院」即將易主的報導,引起成大博士生陳凱劭的注意,因一旦改建,已故前輩藝術家顏水龍的馬賽克壁畫代表作《旭日東昇》,恐怕命 運未卜。於是 寫信告知北美館館長黃才郎,黃才郎與新的經營團隊取得聯繫,對方慨然同意繼續保存《旭日東昇》,搶救了台灣美術史、戲院建築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標記。(王遠茂攝)

相關閱讀:

請繼續欣賞日新戲院顏水龍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記者會現場照片集:

2 回應 針對 “台北市日新戲院顏水龍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重生記者會”

  1. 設ㄧ1丁正達表示:

    顏水龍大師旭日東昇作品觀後抒發—

    顏前輩的構成以空間大小穿插.活化了旭日的造型,而見山不是山的將旭日分解而產生律動,並善用灰色調襯出主要的視覺中心.以簡易的帆型的三角幾何向外擴散,具有彈力的曲線加上直線光芒的構成,是有剛柔並濟的傳達.以DNA的單位馬賽克,組成巨大的壁畫,充滿的是藝術家的執著.而也傳達了巨視與微觀的理念, 用色上有藝術家的慣性,變化不大,或是馬賽克的色澤侷限,不過,不是重點,而學生可以借古與創新才是重點,所以,前輩可學的是對設計的放大能量去思考.小心不失匠氣作藝術,畢竟,師與匠只差在想法.我先看老師網頁發表支持一下,等颱風過才前去瞻仰.另覺得顏前輩的印染廠壁畫的婦女同胞何畢費筆下的人物有點相似處,好玩,分享一下想法囉(希望同學也上網發表異言堂,畢竟學習是要多說多問,重在參加,不在得名,)


    [站長回覆]:看照片都可以很有感覺了,真的到台北市西門町日新戲院現場,保證各位會更震撼,嚇得當場說不出話來。

    至於台中烏日大鐘印染廠的壁畫,個人認為可能受到Amedeo Modigliani的影響。

    Google查Amedeo Modigliani

    台灣受到畢費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席德進。

  2. joy表示:

    親愛的老師:
    您上課真的粉精彩,但是我們真的沒時間到台北一趟
    顏水龍作品真的是世紀精典之作,
    更想了解顏大師,不只太陽堂
    還有更多謝謝老師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