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屏東’
海角七號之師生戀
2008-09-221941李香蘭台灣屏東紀行
2008-09-03大東亞巨星李香蘭(1920-2014 ;山口淑子;Yamaguchi Yoshiko),曾兩次訪問台灣,一是1941年,來台灣巡迴登台演唱;二是1943年,來台灣拍攝台灣高砂族主題的サヨンの鐘電影。
終戰後,由於李香蘭曾演出多部宣傳大東亞共榮、大日本皇軍的電影,又多次參加勞軍活動,被蔣幫國民黨政府以漢奸逮捕;但因為李香蘭根本不是中國人,是純日本人,只因為李香蘭被中國人(生父的結拜兄弟)收為養女而有中國名字,會講中國話並在中國、滿洲國發展。
李香蘭並不構成「漢奸」的要件(漢奸一定要是中國人;所以台灣人一定不會是漢奸,台灣人也不會是美奸、德奸、英奸),於是被無罪釋放,但也不能待在中國了。之後返回日本。
雖然她在母國日本的演藝生涯,在戰後繼續;但她的海外事業,再也不可能去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滿洲發展了;只有曾在英屬香港九龍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邀請下拍過電影;也曾短暫去美國加州好萊塢發展過。
這張李香蘭寫真是由現年八十多歲的台南市資深攝影家涂茂盛(年輕時曾兼職擔任攝影記者)家族相簿所有。但後來發現這一樣的照片也被其他收藏家收藏,例如本Blog老友楊燁先生也收到一張。推測這寫真極可能是李香蘭所屬的電影或娛樂公司請專業的攝影家所拍,大量沖洗複製,拿去賣或贈送給李香蘭紛絲。
這在哪裡拍的呢?我們看到李香蘭身後的建築物,顯然是台灣屏東縣境內的排灣族石板家屋。與李香蘭合照的這位小朋友,穿著是排灣族特色的服飾。
[轉貼]熱愛提琴 建築師變製琴師
2008-08-30自由電子報 – 熱愛提琴 建築師變製琴師,2008-8-30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原是光鮮亮麗的建築師,在台北的建築師事務所大展長才,還自立門戶。三十八歲的崔智淵四年前重新尋找人生方向,先花兩年時間拜師學製小提琴,再於屏市成立工作室,成為製琴師。他說:「不曾後悔,反而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崔智淵從小就是「乖乖牌」學生,聽從長輩期望用功讀書,一度想選擇美術系升學,但親友擔心出路,以「建築也和美術差不多」說動他,進入成功大學建築系後,多彩多姿的課程與訓練,也確實讓他念得很開心。
退伍後,他在台北市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並考取建築師執照,一九九九年返回屏東開業,鹽埔鄉振興教會就是他的作品,後來和擔任鋼琴老師的太太一起到高市學拉小提琴,「師丈是製琴師,製琴的環境全然安靜,深深吸引我了!」崔智淵決定轉行。
崔智淵說,建築是團隊的工作,還要面臨競圖、跑政府單位的壓力,有時心中理想的藍圖,受限現實條件,不得不修改妥協,但是製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實踐大學魯凱博物館
2004-07-05實踐大學(原實踐家專),是顏水龍教授最後任教的學校。校內有座「魯凱博物館」,其實是一組魯凱族排灣族原住民的傳統住屋。
此屋原為屏東老七佳排灣族頭目之家,1970年代,口頭贈給來視查的當時擔任省主席,亦為實踐大學創辦人的謝東閔,謝東閔亦欣然接受。因為建築物原屬不動產,帶不走,所以還放在原地。
1984年,實踐大學美工系主任顏水龍教授,因為自日本時代就常去屏東霧台、山豬毛(三地門)一帶,訪查魯凱排灣創作與藝術,戰後亦常去,對那一帶的人事物很熟悉,數十年的交情。
就在此同時,南投日月潭附近的九族文化村開始動工,顏水龍教授推薦了老朋友老長官,日本的台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權威,千々岩助太郎博士(1897-1991),回來第二故鄉台灣,主持九族文化村內九族原住民建築的樣本復建。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在台灣經濟與所得已快進入開發中國家時,因為主政者不重視傳統文化保存,不重視族群差異(沒有族群多元的概念),台灣原住民已快要滅絕。
於是顏水龍促成九族文化村成立之同時,也促成這座口頭上,已屬於顏水龍教授的老闆,實踐大學創辦人,當時是副總統的謝東閔先生,所有之魯凱族排灣族建築物,自屏東老七佳遷移至台北實踐大學校園之內,就近照顧,以免在原地漸漸損壞傾倒。後續重建工程部份則由該校黃則修教授負責主持。
在顏水龍教授畫作及工藝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正是魯凱與排灣族。因此二族的服飾最為精巧,工藝木雕最為突出。
實踐大學美工科在顏水龍教授退休之後幾年,因學校從五專改制為大學,美工科隨之瓦解,變成今之設計學院,校內已不復見當年顏氏所創立的教學系統及師資,也看不到對台灣本土設計藝術研究的執著,惟有此座「魯凱博物館」或可視為顏水龍教授在實踐大學所留下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