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之師生戀
本文發表於 2008 年 09 月 22 日 15:20
海角七號是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台灣電影」!也將會近二十年來已經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台灣電影」。這部電影妙處,幹,不多說了,去看了就是了。
這部電影中一條主線,是古今台外老掉牙的「師生戀」;不過因為男女主角國籍與歷史身份的特殊,是戰後台灣電影中從未有過的組合,也是台灣人共同記憶中少有的,所以有一新耳目之感。
海角七號完整版預告片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s9ilMOIr0[/youtube]
這部片子有幾個不太對勁的地方。
不過話說在前面,這不是要漏導演的氣,更不是雞蛋裡挑骨頭。這些小地方只是我們熱血影迷自己延伸討論真實歷史情境罷了。幹,古今台外沒有一部電影全片都是真實的,本來就是以歷史中某個時空為本,再揉合著導演編劇自己的虛構與想像,及意識形態。
第一,日本老師寫信的漢字是戰後1948年,日本公告通行才採行的簡化漢字。
1945日文漢字的「台灣」的「灣」應該還是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一樣,不會是「湾」。小島友子「樣」應該不會是簡化日文漢字「様」。再者恆春郡應該屬於「高雄州恆春郡恆春街」,沒寫完整。
第二,日台師生戀有沒有可能在那個時空中存在?
依電影的原先劇情,小島友子(梁文音出演)原本是盛裝並帶著皮箱,準備與日本老師私奔回到日本,但日本老師先自己上船並躲起來,不敢見岸上等他的小島友子。然後從船頭偷看碼頭的小島友子,小島友子渾然不知老師已在船上,還在痴痴等待。一直到高砂丸開走,老師回到日本。這位老師一直不能忘情,從船上就在寫情書,回到日本後雖然自己成家立業,這套情書一直保存著,直到這位老師過世,他的家人發現這些遺物,六十年後,依照老師手寫的日本時代台灣恆春地址,寄到台灣來,希望能給六十年後的女學生(這時已是恆春老阿媽)看到。
這段劇情可能不符史實,理論上,引揚的日本人不該隨便帶台灣人回日本,日本人既不能選擇留在台灣,台灣人也不能跟著去日本。
依陳儀佔領當局的行政命令,師生兩人的國籍在那個時間點已有不同。而且,最重要的是,兩人並無婚約,就幾乎註定了帶小島友子回日本的可能性是零。
日本時代1932年以前,在台灣的日本內地人與台灣本島人,是禁止通婚的。雖然原則是禁止,但還是有某些少數例外(請求專家網友:指出法令或程序上的確定依據)。例如辜顯榮有一個太太是日本人,即辜寬敏的生母;林獻堂有個媳婦也是日本人,名字叫「愛子」,以前讀林獻堂日記不知其所以然,還以為林獻堂在寫「親愛的他兒子」呢。1947年228屠殺事件死於台南市兒玉石像(戰後稱民生綠園,今稱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弁護士湯德章,父親是來到今台南縣山區的日本人警察大人或者官員之類的,母親是玉井一帶平埔族。
戰前日本學制,師範學校卒業者,約略十七、八歲,若女學生晚入學者,有可能是十三、四歲,年紀差三、五歲,是有可能發展出師生戀,也有可能是在校內認識,女學生畢業長大後再培養感情。
各位鄉親!重點來了!
當年只要年紀在二十歲上下到三十歲的公學校男老師,大部份在1943-1944年就被動員到戰場報到了,學校裡僅剩年紀大到不能上戰場的的歐吉桑,甚至很多學校都停課了。老實說電影裡這位年輕未婚男老師,不太可能在1945年是以「老師」身份,在台灣引揚的,幾乎早就被派到新幾內亞雨林或者菲律賓、越南去了。
1940年代,台灣小學師生戀的例子,最知名的有1943電影サヨンの鐘裡的師生戀。但那只是電影裡表達女學生對先生的情意,兩人並未發展出情侶關係,更遑論婚約階段;後來那位老師就是被徵召入伍了,泰雅族女生サヨン也是送老師出征,依依不捨上路,結果失足落水身亡。再說,那是電影雖是基於事實,但大部份情節是虛構的。
サヨンの鐘電影真正要表達的是對大日本帝國的愛,日本、滿洲國、台灣、朝鮮一體要為大東亞共榮圈奮鬥。
正港1940年代台日師生戀:池田敏雄與黃氏鳳姿
我們在《民俗台灣》雜誌裡常看到的池田敏雄(Ikeda Toshio,1916-1981)與黃氏鳳姿(1928- ?,後從夫姓為池田鳳姿),這一對才是正港台日師生戀。
池田先生,正是黃氏鳳姿的艋舺公學校老師,兩人初相遇,一是二十歲左右公學校教員,一是十歲不到小女生。
池田先生應該是日本時代末期,台灣全島最了不起的公學校老師!池田先生把黃鳳姿教到12歲就會出版小說《七娘媽生》(1940),《七爺八爺》(1941)、《台灣の少女》(1943),這幾本封面都是知名灣生畫家立石鐵臣(1905-1980)設計的,也得到台灣文學史上大文豪西川滿(1908-1999)的促成,並得到官方台灣總督府情報部推薦!最重要的《台灣の少女》是在日本內地出版及中央政府文部省(類似我國教育部)的推薦!
黃鳳姿可是超早熟的台灣美少女作家呢。1944年,池田先生接到兵單,被派到屏東當兵;戰後,池田敏雄並未在第一時間引揚,被陳儀佔領當局留用;在1947年,正式娶第三高女卒業(大倉三郎設計校舍)的18歲黃氏鳳姿為妻。池田敏雄引揚時,把新婚夫人兼學生黃氏鳳姿帶回祖國日本東京,因為兩人已有婚姻關係,應該是經過了某些申請核可的程序,才讓1946年初被陳儀佔領當局以行政命令,喪失日本國籍身份的台灣艋舺美少女黃氏鳳姿,又可以跟著恩師夫婿池田敏雄回到日本。
海角七號裡的老師與小島友子因為沒有婚姻關係,所以要私奔回去日本,成功的機率幾乎是零。小島友子能不能上船都很有疑問,這可不是買張船票就可以上去的,引揚的船隻可不是一般客輪,是盟軍軍事控制下的客貨船。
港口海關,是屬於陳儀佔領當局的蔣軍軍人在嚴格管制,上船前要造冊,在港口集中等待船期,上船前點名甚至搜身檢查。
海角七號中這段大東亞戰爭前後日台師生戀,雖然貫穿了整部電影,不過歷史上可能性極低,不過這無礙於這部電影是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一部「台灣電影」,也是最好看的一部「台灣電影」!
參考聯結:
- 2008.10.02綠色和平電台政治最前線李俊達訪問站長,談海角七號
- 陳凱劭的BLOG » 海角七號之引揚碼頭實境
- 陳凱劭的BLOG » 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 陳凱劭的BLOG » 海角七號之馬拉桑重返引揚碼頭
- 陳凱劭的BLOG » サヨンの鐘(Sayon no kane),1943(日本蕃社警察官與泰雅族乙女的愛情)
- 海角七號
- 海角七號:情書完全攻略(更新版)
- 鍾肇政:台灣の少女黃鳳姿--記日治時台灣女作家
- 台灣南天書局:民俗台灣全集1998復刻版(訂價6400元)
- 藍祖蔚專訪魏德聖(1):海角七號:少年魏德聖
- 藍祖蔚專訪魏德聖(2):海角七號:專訪魏德聖
- 藍祖蔚專訪魏德聖(3):海角七號:遺憾與出發
在大大的明察秋毫下
講的讓人不禁說讚啦
戰中時期,成年長男也是會收到赤紙(召集令),「免役」條件只有病人、重度近視。
特殊的有以”軍屬”身份,歸為軍事上必要職務,例如煤礦從事人員。
我比較想問穿著:從日本老師,小島友子,乃至軍隊,每個都穿得好整齊。
這樣的場景沒問題嗎...
我有一位伯公,就是娶日本人為妻哩,不過他好像是去日本唸書時認識的。
印象中莫那魯道的妹妹也是嫁給日本警察,雖然看到的資料都是寫說這是政治婚姻。
因此台日不得通婚的這個規定到底是怎樣,或是後來廢除了這個規定,可能還要再查一下。
給ricebug:
沒有錯!我媽(今年已84歲)的日治時代的老照片就是這樣子。
她台中師範畢業,日治時期教日語,直到1945年以後改教三字經。
1947年的228事件,她學校的一些老師都失蹤了!為什麼?因
為平時對時事(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偶有批判而已,她可算是228的見證者。
看了那些老照片,讓我感受很深的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很多都不見了!不只是硬體
而已,當時的優質文化被徹底毀了,取而代之的是紅包文化、歪哥文化…族繁不及備載!
I love “City of Sadness” a lot, and value it as one of the greatest films from Taiwan. Hope this film can be as good as “City of Sadness”, and win the major awards fro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旅的火車頭 » 海角七號觀後之我見
這位網友也是本Blog常客的啦,不過我們事先沒有串通,我們同時發現了住址的不對勁。
他也針對「高砂丸」(Takasago Maru)也提出正確的歷史考證;魏導受訪時說日本治台是海軍為主所以重視科學與民主之說,其實不全正確。
陳さん
看到你精細的剖析 真的是相當佩服
不過關於日治時代 台日不准通婚這點個人倒是有一點疑問
因為以我所知道 在第四任總督田健治郎時
其任內就為實施「內地延長主義」為施政方針,標榜「內台融合」、「一視同仁」,完成許多重大改革,如改革地方制度為五州二廳、以「法三號」取代「三一法」、廢止笞刑、日台共學制度、台日通婚制、修建嘉南大圳等。
這其中確實有台日通婚
小弟我才疏 希望能與陳さん座個交流
日治後期台日通婚應很普遍了,我的祖父輩(11位叔公)就有三人娶日本女子為妻。我小學時期(1959左右)好像班上有兩三個同學母親是日本人,去同學家玩就看到他和母親用日語談話。至於台灣女子嫁給日本人大部分跟著先生引揚回日本,印象中沒有同學的爸爸是日本人。
我認識的人很少, 但已經認識兩個日本人的老阿媽, 兩個人的Holo攏講了足好, 無日本腔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就曾經推測過這位老師究竟是高等女學校的教師,還是師範學校的教師?如此年輕的教師怎麼沒有被徵召?除非是真的有殘疾,這可以從山田洋次導演的新作─母親當中可以了解,就算是有深度近視,體位丙等的山崎徹(淺野忠信飾演),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也還是收到紅單而被迫入伍,最後搭乘的運輸船被美軍擊沉。當然就如同鐵達尼號一樣,導演利用一則通俗易懂的愛情故事,來串起整個大時代的故事,也表達出台日之間的民族情感。也如同凱劭大大所言,研究這些歷史鏡頭,並非故意挑骨頭,而是對於當時歷史的真實了解,我手上有一批照片,是我外公的同事與好友們,在終戰引揚回日本之後,寄給我外公的日常生活照,彼此互道平安,我想應該是終戰後的數年內,台日之間相當風行的活動吧!改天也許可以來討論這個有趣的話題。感謝凱劭大大幫小弟的部落格宣傳,我們真的沒有事先串通喔!哈哈!
池田先生與黃氏鳳姿女士的生平,
讓小弟又聯想起「光源氏計畫」了…
這該不會是大和魂的浪漫系列吧…﹦////// ﹦
只是黃女士也真是天才少女
居然十二歲就有出版品…
相對之下…我真替我的昭和阿媽感到可惜…
她也是有著自己的少女情懷與創作
也是有疼愛她的阿爸
教育、女兒節、浴衣和服無一不缺…
可惜為了攀龍附鳳
嫁給不良的紈褲阿公
捨棄了愛與自我
真希望海角七號能暫化為青春小鳥
回到我阿媽身邊…
(之前試過幸福三町目,結果老人家覺得不夠悲情…失敗…)
我外公的爸爸是日本人
可是不能結婚….
所以我外公的爺爺讓懷孕的女兒下嫁佃農
送房送地送金子
好讓他不計較她生個日本種…
不論池田先生是否自願留佇陳儀旗下…
至少在當時這麼沈重的意識形態
對有武士道素養的日本人來說
算是忍辱負重吧
幸好苦盡甘來
終於可以牽著黃女士的手
返航日本開花結果了…(泣)
百億郭先生可能被海角七號「善到海風(台音)」…
或許要轉舵改拍愛台灣的「郭家大院」了…
對那個明明是土台客(我沒有歧視台客的意思,我是說那個姓郭的外在很本土),卻一附只想變成操北京外省口音的郭先生,我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他:牛牽到北京還是牛!要他投注在本土的熱愛,我看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2008.09.23連寫兩篇海角七號的文章,結果引來我Blog有史以來最高流量。到晚上還造成網路塞車,主機接近攤瘓,連不上來。
2008.09.24下午曾高達56人在線上
2008.09.24全天高達5135點閱數
昨天晚上我想通了林曉培演的明珠(夏都旅館服務員)角色,被導演刪去(或剪去)的戲份,我推測是這樣的:
明珠年輕時與一個日本人發生戀情,然後跟日本人私奔到日本,大大是明珠跟日本人生的女兒。這解釋了明珠會講日語。
這件事,明珠的阿媽(小島友子)極力反對阻止(1945年時受過日本老師沒帶她回日本的愛情創傷),明珠執意去日本,阿媽就說你若去了、被日本人騙感情了就別回來見我。
明珠可能用了很激烈方式去頂撞阿媽,所以明珠才對友子說她得罪傷害了阿媽小島友子。
後來明珠果然感情不順,帶著大大,回到台灣恆春旅館工作,但再也沒有臉去見阿媽,也不願讓人知道她去過日本,不讓人知道會講日語。
當明珠知道那些日本情書的對象,根本是自己阿媽時,卻不願帶友子去見小島友子,只寫下住址交給友子、范逸臣去送信。
明珠聽到這個故事,表情很難堪,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她發現六十年前阿媽的故事其實是淒美的,當年日本老師其實有極深感情埋藏在心裡,但自己的故事可能是單純被日本男人騙財騙色。
站長提到這是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台灣電影」!也將會近二十年來最賣座的「台灣電影」。
本片的台灣意識仍不夠強烈,真的稱的上偉大嗎?
而為什麼是20年?跟1987年台灣解嚴有關嗎?
還是20年前沒有值得拿出討論的「台灣電影」了?
在「跳舞時代」紀錄片中有介紹一些早期的台語電影,如「陳三五娘」,
似乎也是非常賣座。(不過當然稱不上偉大)
不過這真的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台灣電影了!
站長以歷史的角度來評析也讓人耳目一新~
原來凱劭大大觀察郭董觀察到那麼細微了,下次我也來注意一下好了!不過這傢伙真的是誇張,難怪會被水果報列在影劇版,真的是藝人啊!說真的,海角七號的旋風真是可怕,我寫的那篇海角七號,也讓我當天的流量衝到一千七百多,真恐怖,大大的部落格這麼有名,所以一天五千多的流量,我想應該很正常吧!
站長您好,
看了你的文章增長了很多知識
蔣軍服裝儀容確實不如日本
不過第一批來台灣的蔣軍
其實還不算是”軍”
而是福建的地方保安隊
以上為個人所了解, 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從情書旁白裡,友子是在中學時與老師相識
友子很可能是 高雄州立屏東高等女學校或是高雄州立高雄第一或第二高等女學校的學生
所以地址的恆春郡之後不能想當然爾的認為漏了一定是恆春街
海角七番地的找尋應該擴及車城庄 – 滿州庄 – 蕃地(今牡丹鄉)
從連茂伯這位老郵差都不知海角七番地,還有小島友子這個人來看
(當時恆春街能念女子高校的一定是大家閨秀而且人數稀少)
海角七番地應該在車城庄 或 滿州庄
2008.10.02綠色和平電台政治最前線李俊達訪問站長,談海角七號
MP3格式,51分24秒,點選另開視窗收聽。
水喔~~~大大真是厲害…居然可以找到這些問題點
不過…如果每個環節都要細查歷史,並且精準的符合歷史的法則,那也是很厲害了!!
也許那年代非常嚴格,但這就跟騎機車不帶安全帽一樣!!
越是嚴格的規定就越想要違規!!我想…男老師會想要打破這種法則,硬帶女主角離開…
不過導演沒有想到那麼多啦!!
基本上 您真的看得很細 也對當時的歷史知識真的很了解 講得都很合理
只有第一點 您可能殺錯人了
您說的”日本老師寫的漢字”是從信封上看來的嗎?
電影裡看不到信中的字跡吧
但根據劇情 信封上的字應是日本老師死後 女兒才按照他留下的地址填上的
信封裡面女兒還寫了篇介紹信
而不是只是把七封信找出來 然後放在原本老師留好的信封裡就直接寄來台灣
>>其實有一點無傷大雅,但沒講的。就是那些漢字太醜啦!像小學生的字。
>>我看過很多日本時代,成年人的筆跡,無論是用毛筆或鋼筆(ペン),都是很有特色的字跡啦。
沒錯!我媽隨手寫的字,都讓參加過日本書法比賽的我為之汗顏 = =
那些字倒是很像魏導寫的,我猜…XD
不知道高等學校的老師有沒有特權可以留在台灣服役
RCL兄,電影中這七封信是用盒子裝好以包裹寄來恆春
劇照是原來的信封沒有錯
看了網友仔細把信件內容謄在網路上
友子有個漁人的父親,白色帽子又是存錢許久才買來的
似乎家境一般
這樣看來唸高等女學校更是怪怪的
這幾天母親回台灣玩,我給她看站長這篇海角7號文章。因我母親是1943年長榮女中畢業後被分派到鹽水國校教書,所以就問問當時的一些故事。
母親認為當時嫁給日本人的台灣婦女很多因為父母勸阻而沒有跟隨日本夫婿回去,因為日本是「戰敗國」,到日本生活會很「困苦」,所以說也有很多嫁給台灣人的日籍婦女選擇留在台灣,台北東門教會合唱團就有很多日本婦團員。
終戰前一兩年,在台的日本人日子過的其實比臺灣人苦,他們都是靠政府配給生活,當時已經沒有魚、肉可吃。臺灣人都自己有養牲畜有漁塭。那時鹽水國校日本人校長曾幾次問母親家是否有魚塭,母親現在很自責因當時才17歲不懂事,不知道校長是想要一些魚、肉吃。
據母親說小學校的年輕男老師(台日皆有)好像沒有人被征召,因為日本人很重視小學教育,不會殺雞取卵。所以小學教育師資安排是一二年級由職校畢業女老師當導師,三年級由高中畢業女老師,四年級由師範畢業女老師,至於五六年級則全部交給男老師帶。
倒是1945我父親畢業於台南州立一中,立刻被役所盯上,那時父親已考上「日本齒科大學」,所以才取消當兵。很多沒考上日本大學的同學就被征召入伍當「海軍工員」和另一忘記名稱的軍中職務。日治最後一年軍隊沒人也沒有槍枝可訓練這些新兵,日本戰敗就各自回家了。
我母親還說一個故事。
在戰爭末期時,鹽水國校的禮堂突然在某一晚上進駐了一批神秘的日本部隊,人數不多,平常都靜悄悄的呆在禮堂裡面,師生也沒有人敢靠近。但是在學生下課後,就會有一個非常英俊高大穿著非常特別的軍人溜進教室去找某位台籍漂亮活潑女老師聊天,幾乎是每天出現,很熱烈的有追求之意。我母親及其他老師經過那間教室時都故意繞道不打攪他們。這樣過了一陣子之後,那批神秘部隊也突然在深夜搬走不見了。
母親看過那位日本軍人,根據外貌和穿著直覺這不是一般軍人,而認為不是特種部隊就是「神風特攻隊」!老師們也不好意思問那位女老師後來劇情如何發展,這位女老師目前還住在台南市。
我父母說在戰爭後期,日軍曾在「東後寮」(鹽水往朴子方向)興建一個軍事機場,建築時租用我外公鹽水三福路房子當工務所,後來日本節節敗退,機場就停工了。不曉得有哪位前輩能印證興建這機場的故事?
我母親已不記得這段故事的確定時間了,我查了「神風特攻隊」是在1944年10月成立的,而美軍鹽水大轟炸是1945年3月2日。如果確是特攻隊的話,這期間應是故事的時間。說不定美軍鹽水轟炸是針對這個「神風特攻隊」而來的?
日本神風特攻隊員和台灣女老師的邂逅,說不定也會是一個很吸引人的電影情節。
神風特攻隊的話,應該不致於如此低調,悄悄地來,悄悄地走.
部隊方面應該不會搞神秘,反而拿來做宣傳樣板,夜夜笙歌,
甚至出動前還會安排學生歡送…
四十多年前初中時我就常看一些如「二戰密史」之類的書本(太沉迷所以課業差),依稀記得書上有寫神風特攻隊有到台灣駐紮,但非常神秘,因為美軍一直在追殺,免得讓他們飛上天就代誌大條了。
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
http://bbs.moninet.com.tw/board/topic.cgi?forum=201&topic=79&show=0
「到了十一月初,聯合基地航空隊已在自殺活動中耗損掉了大多數的飛機,大西遂飛回日本,請求三百架飛機支援,自殺任務但只獲得一百五十架,且部份年輕的飛行員只受過100多小時的飛行訓練,被編成特別攻擊隊後,先調往台灣受訓一周(兩天的時間用於起飛,兩天用於編隊,最後三天練習自殺機進攻戰術)即前往菲律賓執行自殺任務」。
http://www.wretch.cc/blog/jujuwang/5762262 (神風特攻隊與宜蘭)
我個人還是覺得故事真實性很高。
部隊方面應該不會搞神秘,反而拿來做宣傳樣板,夜夜笙歌,
甚至出動前還會安排學生歡送…
建議看完以下這篇
【台湾宜蘭飛行場にて】特攻隊員さん達との思い出 正田恵
上面所貼的是
一位曾經住在宜蘭的灣生在小學生時代與特攻隊員短暫相處的點滴回憶
威風凜凜的特攻隊員,帥氣的飛行帽,圍著潔白色的絲質圍巾,穿著有著很多口袋的飛行員裝,口袋裡面放著一刻也不離身的家書與照片。
駕著只裝有單程油量的三式中間紅蜻蜓訓練機抱著必死的決心出征。
「看到我們的機隊,記住請用力揮著手上的日丸旗為我們送別」特攻隊員出征前的話語至今還迴盪耳邊….
節譯自【台湾宜蘭飛行場にて】特攻隊員さん達との思い出
當年台南航空隊名氣太響亮了,陣中一堆美軍都會怕的ACE,
如擊墜王西澤廣義,坂井三郎,最強零戰新郷英城…等等.
加上糖廠等軍事工業設施林立,又是重要的南進基地,
許多特種及精銳部隊都會到台南駐守或等候調遣南洋各地作戰.
>>「看到我們的機隊,記住請用力揮著手上的日丸旗為我們送別」特攻隊員出征前的話語至今還迴盪耳邊….
「俺は、君のためにこそ死ににいく」
窪塚洋介インタビュー
「俺は、君のためにこそ死ににいく」
特攻隊 言わずに死ねるか 1/6
這個節目也很好看,有訪問當年特攻生還者
站長的台語真好 我正在聽你的廣播
我的台語完全不行了….. XD
另外,我是屬於那種1/4的台日混血兒。我過去幾年發現原來像我這種1/4的人還不少。
不過像我這種人其實都被遺忘了…..
長輩與日本的歷史連結
1. 敝人父親如在世為80歲, 約莫25前左右, 其台南安順國小的同學會, 邀請
其日籍小學老師夫婦 回台暢遊 數週, 老師當時 也是被”引揚” 的吧
印像中感覺老師大他們一輪 一.二十歲間吧,
當時候 全島的年輕日本老師 幾乎個個被徵召 一個都不剩, 是我心中的疑問
沒有一些特別因素而例外的嗎??
2.我的老董 在台大醫院住院時, 曾指著總統府說: 他當兵是班長, 曾帶兵進
入總統府抬死人(美軍鋒炸) 他老家在天馬茶行(228原爆點) 對面法主公廟的
隔壁, 228 當時剛退伍, 閒閒無事, 剛好參與此歷史事件, 他說: 他是跑第六個
要去打人的. 細節未再訴說, 但他對228後來的 政治操弄 頗不以為然,
就他的關點而言, 在後來的幾天 他在溝仔邊(今寧夏路吧?) 也看見非常多
的屍體.
塞德克.巴來 以戰場的男人為觀點出發, 不曉得幾年後會有以 228當時所有
人, 包括庶民出發的觀點影片???
補充
: 在溝仔邊看見很多外省人的屍體, 外省人也死很多ㄚ
溝裡如何分出外省人呢?
這個星期二或三(10/7號或10/8號),日本朝日TV台晚間新聞:「報道ステーション」,由原網球名手松岡修造專訪一位飛行教練,年紀88歲了。他在當神風特攻隊飛行員時是隊長,從來沒寫過遺書,因為他自己意志信念很強:他要完成任務活著回來!他知道一旦寫了遺書,就有可能一去不返了!有一次出征的其它隊機全被美軍艦擊毀,只有他一機安然無恙:憑著他傲人的低空飛行技術和持久耐力(體力),終於完成任務生還!(他說當時美軍艦砲彈射程高度打不到離海面近的低空飛行機,所以他就臨場反應靈機一變試著低空飛行而救了自己的命!)很不錯的專訪報導,讓人了解技術實力的可貴。推薦大家觀賞之。
回應紅豆湯圓:
活的話, 應是聽講話聲音即可辦別, 那溝仔邊那些”外省人”是如何被分辨出,不知道,也許是服裝吧?? 當時未細問
總之 那時的人們應似是可相互辨識出的, 另有些民宅也收留了外省人 以躲過那最緊張的幾天的事情發生.
**我的老董是正記消痔丸的創辦人, 同學大部份都是教育界退休
To Arron Wu
參考「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網站,
http://www.228.org.tw/history228_brief.php?id=22
從1947年2月27日晚上到3月6日一星期內,台北市完全沒有外省人受殺害的記載。當時在寧夏路一帶是台灣人的活動區,外省人都是配槍的軍警人員。或許有人故意將全台一些被波及外省人加入台北事件之中以混淆責任真相。
我岳父家是住延平北路二段大光明戲院對面,據阿姑說當時連戰家(在隔壁幾間)有被國民黨軍闖入並向開門女子開槍,有謠傳是連戰的姐姐或妹妹?這是未經證實的謠傳。
to: 紅豆湯圓
“或許有人故意將全台一些被波及外省人加入台北事件之中以混淆責任真相””
敝人與魏導皆是台南長老教會系統長大, 我當兵的第五天, 高雄事件發生, 而教會的寄週報給我的動作, 讓我被軍中政戰系統似作了記號, 在新訓中心比一些所謂的天兵還不如 完全沒放過假 但精神的苦, 到今天我還是不在意, 因我總認為這是為”公義”而受苦的
2000年前後的幾次選舉, 我總是接到的電話是: 深綠的老媽要我投民進黨, 在郵局工作的ㄚ姨要我投國民黨
當軍人的舅舅, 及外省籍的岳父要我投新黨. 每通打電話的人語氣皆如此的誠摯, 卻立場皆各不同. 所以當魏導講說他的影片是要化解些甚麼時, 我的背景讓我連想的是這些經驗.
老董已於今年初仙逝, 敝人是他的司機兼助理, 數年來, 他在與我的談話中, 常帶有一點自豪的講” 我是跑第六個的”
然後就講到他的感想. 至於他講的外省人是不是隨大軍撤退的人, 或是在那動蕩年代早些時間 已自行來台逃難的人 不得而知, 他的感想也是與我原先的認知不同, 是全台唯一特例?? 但卻是我親身聽到的言論.
我寫出“或許有人故意將全台一些被波及外省人加入台北事件之中以混淆責任真相”並不是說Arron Wu先生,而是這幾十年來的一些含政治目的而竄改228歷史的特定政黨或支持者。
和Arron不同。相反的,我從小就是國民黨眼中的紅五類,家庭背景(我妹妹唸高中是跟蔣宋美齡說一聲)不說,服役時演講比賽只要我出馬一定叫我第一名,因為反共抗俄教條從我嘴中說出來還會牽絲。退伍後國民黨還訓練我當縣長,反攻大陸後即可分派(當時第一志願是蒙古)。約1989年還幫某位國民黨國代黨鞭當柱仔腳,幫忙這位暴發戶回饋給社會(北縣國黨主委說的)。我忘了哪一年在立委選舉投了趙寧一票(好像落選),那大概是我最後一次的單戀國民黨了。我徹底覺悟大概是本土支持率達到20%左右時。
我們都沒看過228的慘狀,也沒辦法感受那些失去摯愛親人的痛楚。我相信這些被害人的訴求,我沒辦法去相信加害者沒責任不公佈真相的態度。
P.S. Arron兄的藍綠親人施壓比是5:1,要聽您母親的話,堅強點。
讓我們以海角七號的精神替王定宇加油!!
抱歉想請問一下,
因站長提到
如果就史實而言,
友子在當時不可能隨著日本老師去日本(除非已結婚)
我想請問一下,就是日本當初不是對台灣有段皇民化時期嗎?
如果友子已經歸化成日本人,那她一樣是不能去日本嗎?
所以如果國籍是日本的話,為什麼不能隨日本老師回去?
原因就是因為陳儀的那紙命令嗎?
其實當年有不少在台灣長大的日本人, 被KMT遣返後又偷偷溜回來台灣
大城市比較少, 鄉下就比較多
聽我媽說, 他老家車站附近有家製冰廠(小店面)老闆是日本人, 遣回日本後根本找不到工作
又偷偷溜回台灣改台灣姓名定居
小時候常常去跟他買枝仔冰, 根本不知道他是日本人, 因為他講的台語比我還道地
引揚後要自己溜回台灣應不容易。可能是用其他名義(例如依附沒引揚的台灣人母親),或很特殊的方法吧。
最近認識一位日本太太的千金嫁給咱台灣人,剛好趁她回娘家時,請了他們小倆口過來家裡用餐。
她和我孩曾唸同一中學,世界真小!她媽媽是曾上我英語課(程度極優)的高中後輩,出身同一鄉鎮。
本市有17、8萬人,卻有那麼多巧合,真不可思議!
上星期負責基隆港工程的松本虎太樣的孫女伊東女士再次主動把珍貴的像簿給我看,有一張是文武官聚集在總督府裏照的,中央倆人好像是天皇家親戚(因其服飾與眾不同)。不確定,因沒有傍注說明。其它照片還有松本夫妻照於基隆紀念館內部,另外松本樣和大佛次郎、太平正芳等人合照。
引揚後要自己溜回台灣多半是用偷渡的, 特別是琉球人, 戰後有一段時間與那國島是三不管地帶, 偷渡者的集散中心。
可參考
http://homepage1.nifty.com/iimaru/yonaguni/yonaguni.htm
日本人在台灣的戶口制度很嚴密完整
戰後戶口檔案也都還在 至今還在 沒有銷毀
日本人要偷渡回來以後至少也要找得到人頭來頂替
不然很容易被抓包
不過228及清鄉應該有很多在街上被國民黨軍打死的失蹤人口
倒也讓找人頭有了可能
不好意思, 看了半天很納悶…什麼是”引揚”?
早就听说台湾亲日,这次看了这部电影才真的体会到,日本的一切已经深入到台湾人的骨髓里了。不理解的是台湾人还这么思念以前被日本的殖民统治,比日本人还喜欢。
湯德章父親是日本警察
母親是台灣平埔族後代
兩人當年是日台不能通婚之年代生下湯德章
所以湯德章是從母姓
由母親撫養長大
每年的6月6日那一周,Discovery會播映D日紀念專輯,看看紀錄片裡面回到焦土的國內的日軍,下船消毒與排隊的儀容;戰敗的士兵一樣秩序謹然,衣著整齊。
美國人至今仍稱讚日本人為可敬的對手,亞洲第一強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您 寫的非常非常好
站長您好,因當初有朋友看了海角七號後,認為友子在碼頭時的衣服太現代,那個年代的台灣根本不可能有人那樣穿,我很不以為然,但又不知要從哪裏查圖片或資料可以佐證我的看法,想請教站長相關資訊,謝謝!!
謝謝站長,我那可憐的朋友,喝國民黨奶水長大,以為日據時代的台灣是很可憐的,又加上地點是台灣南部,應該都是連鞋子都沒得穿的鄉下人才是(他就是超不喜歡”海角七號”),標準的價值錯亂的台灣人….anyway,謝謝你的資料!!
海角七號電影中林曉培講的日文聽得出來是以北京話為母語的腔調
這和以台灣話為母語所講的日文腔調大不同
[站長回覆]:我對悲情城市(The City of Sadness)比較保留。我至今還有它電影原聲帶(Original soundtrack)。
侯孝賢在電影藝術上是大師級人物沒錯,這部電影也得很多大獎,但侯孝賢一樣有大中國意識形態,他處理的悲情城市電影裡,台灣、中國各打五十巴掌。是比1947-1988之間的蔣幫國民黨論述更進一步了沒錯,但還不是真實歷史。
228歷史裡,我看不出台灣犯了什麼錯,1945年10月台灣人是真心歡迎中國來台,換來的是貪污、屠殺、通貨膨脹、饑荒。
===========================
搜集了一些資料與網友的內容,會在很多地方質疑板主,主要根據林繼文的《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望指點一二
你說通貨膨脹的問題,根據台灣總督府的【台灣統治概要】一書中,有日本在戰時台灣銀行的貨幣發行量
1937/6 75498000
1937/12 112033000
1938/12 140018000
1939/12 171169000
1940/12 199685000
1941/12 252845000
1942/12 289274000
1943/12 415554000
1944/12 796080000
1945/3 1021008000
投降日 1433190000
8/31 1651000000
9/11 1930000000
1946年一月,舊台幣的通貨發行量是24.56億元。換言之,日本人在要走得兩個月內,狂印了幾乎是之前的總發行量的鈔票。
這不能算在國民黨跟蔣介石頭上吧?而國共內戰開始後,台灣與中國其他地方的通膨相比,都還算是在可以控制範圍內的676.1%的年通貨膨脹率,是最後期的通貨膨脹。
至於,先開第一槍,各種物資上漲了500%,與又印了一個發行量的鈔票導致直接進入通膨點火倒數計時的日本,你怎麼不批評他們。
饑荒糧荒的問題,同時期東亞各地有糧荒危機的可不只有台灣。
越南的1945年大飢荒:http://en.wikipedia.org/wiki/Vietnamese_Famine_of_1945
法國總督認為餓死者約為50~100萬人,胡志明宣稱為200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越南人口僅有三千萬,其中紅河三角洲地區應不超過1500萬人。
紅河三角洲流域的損失的人口當在5%以上。
當日本在越南搞到天怒人怨的同時,台灣地區也發生差不多的事情:
日軍首先在台灣進行大規模徵兵與徵召輔助人員,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這方面人數
達到207183人,如果考量到1943年時,台灣15-24歲的青壯男性僅有63萬人,這個比例可
謂相當的高了;同時,還有8419人是在日本境內的兵工廠替日本工作,以【勤勞動員】
被派到南洋的也有92748人。因此,在戰爭結束前,戰死與在島外的台灣青年應該超過
30萬人。而在戰爭末期(1945年2月),台灣本島每日動員從事強化工事、勞動的人數高達27至30萬
人。再加上在島外的人數,台灣的青壯勞力已經被徵用殆盡。
台灣之所以發生糧食供應不足,和農業人口被大量徵調,以致無法完成糧食增產的政策目標,有密切的關係。而戰爭結束的1945年,台灣平均每公頃收穫的米量只達到1938年的一半,糧食價格指數則將1937年的價格定為100,1943年上漲為153.7,1944年171.7,1945年更高漲為3274.5。
等到戰爭結束,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時,【台灣食糧營團】內所儲藏的米幾乎已經被消耗殆盡,因而沒有米可用來配給,這是接收期糧食不足現象的原因之一。物價上,1937年台北市的物價若定為100,1944年是460.12,1945年更是37年的23.6倍
。
基本上,台灣地區在1945年以後的糧荒,跟越南在稍早的糧荒根本是相同的起因:就是戰爭中,佔領軍大舉徵收糧食給本國食用,同時還徵用民力去從事戰爭準備。導致農業生產停擺,農業大幅減產後導致大飢荒。
此外從1946-1952 稻米產量與政府徵集量之比較
總產量 總銷產量 政府徵集量 政府徵收所佔市場比
46 894 832 59 7.1%
47 999 759 144 18.8%
48 1068 733 137 18.7%
49 1215 665 303 45.6%
50 1421 701 388 55.3%
51 1485 734 393 53.6%
52 1570 802 429 53.4%
資料來源: 李登輝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in the Rice Market in Taiwan” 1971
從數字來看,政府徵集量與總產量的比,並不能證明以上論點。戰後糧荒問題的根本來源只有一個:日本的大東亞戰爭。
在農業方面,日本經營台灣半世紀,最大實績是稻米與蔗糖的增產。由於土地的開墾、品種的改良、灌溉與施肥,故1938年,米的產量已達140萬噸,增加了四倍,約有一半的剩餘,1945年,受到戰爭的影響,致產量降至64萬噸,但尚可養活六百多萬人。
1946年7月,蔣介石誓言六個月內消滅「共匪」,於是急迫徵調軍糧,嚴令將台灣米輸送到大陸,陳儀一派便不顧台灣人死活,無情的搜括台灣米糧,碼頭和倉庫的工人日以繼夜的將它們裝上船隻和舢舨,準備運出台灣。
台灣的每戶人家幾乎都受到糧食突減的影響,雖然買得到,但價格已高得驚人,擁有糧食的農民更擔心食糧被充公。1951年12月,中國大陸記者王思翔在上海出版的《台灣二月革命記》曾有這樣的敘述:
「台灣本來是米倉,1946年的產量超過89萬噸,供本省人口糧食尚有餘,但因軍用米徵用占了很大比率,所以今春的米價比上海還要高,甚至發生饑饉現象。苛斂徵求的結果加速了農村的破產,1946年底,台南縣虎尾區(今雲林縣虎尾附近七鄉鎮)還發生賣子納租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