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台灣文化’
サヨンの鐘(Sayon no kane),1943
2008-03-07山中樵(1882-1947)
2008-03-06山中樵(1882-1947)先生,日本國福井縣福井市人,為日本時代最末一任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右為山中樵先生像(攝於昭和八年,1933年)。
山中樵先生,是當年日本時代台灣文化、歷史、考古、圖書史料方面,最高層級官員,擔任館長十八年;來台之前擔任日本新瀉市立圖書館館長。
山中樵在台期間,著作文章極多,散佈在日本時代文化、民俗、建築、政論雜誌之中。例如《民俗台灣》、《台灣建築會誌》、《台灣公論》都有山中樵的文章。
我個人最佩服的是,山中樵雖是日本植民統治集團的一員,但他對台灣本土文化、民俗、考古的深入研究,力主保存,建立有系統的台灣本土考察研究資料;甚至不惜與直屬長官台灣總督力爭,呼籲武官出身的總督,勿破壞台灣歷朝歷代歷史古蹟。
(1943)顏水龍:台灣の工藝產業に就いて
2008-02-281943年,昭和18年7月,日本內地的「商工省工藝指導所」(「商工省」約略是我國的「行政院經濟部」,是中央部會),所發行的刊物 工藝ニユース(工藝News),第12卷第5號,顏水龍教授以「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理事」身份,發表一篇「台灣の工藝產業に就いて」。
值得注意的是,此刊物是母國日本內地發行,非在台灣本島發行。
此文在「民俗台灣」一書中曾提及文章標題(但沒引用內容),筆者在台灣的圖書館遍尋此書不著(推測是公立圖書館在終戰後,把日文書刊大量丟棄焚毀,僅留內容與台灣有關的日文書)。
顏水龍教授這篇文章影像,是由日本學者角南聡一郎(Sunami Soichiro,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專長為考古学・民俗学)寄贈筆者。
吳濁流戰後初期出版日文小說封面
2008-01-22台灣客家大文豪吳濁流先生(1900-1976),他在台灣文學界的地位,是在過世後,台灣本土化後才得到肯定與推崇。
他的《台灣連翹》、《波茨坦科長》等書,以小說的手法描寫戰後來台灣接收劫收的支那人與半山惡形惡狀,也可能是時代的少數第一手證言。
本文倒不是要討論吳濁流先生的文學地位與價值,是要介紹幾本吳濁流先生在戰後初期出版的日文書之封面設計,這些封面都出自名家之手,可惜數十年後漢文翻譯再版時全捨棄不用。
這幾本書裡,《胡志明》是戰前就以日文寫好,但遇到大東亞戰爭期間,沒有出版的機會(大東亞戰爭時讓很多日常的活動暫止);《ポッタム科長》、是戰後才開始書寫,是十篇短篇小說合輯;、《夜明け前の台灣》則是戰後開始寫的十篇政論性短文。
吳濁流先生戰爭結束後,在台北的新生報任職(228死難者阮朝日是總經理), 第一線目睹各種政權移轉的怪事。
郭柏川與楊三郎
2008-01-20熟悉台灣美術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郭柏川與楊三郎兩人之間,是有很多故事的。這張拍攝於1960年代,兩個人會坐在一起喝酒的照片,應該是很少見的。楊三郎在照片中眼光銳利,坐在中間,霸氣十足。
寫真右起:郭柏川(右一),鄭世璠(右二),楊三郎(中);左邊兩個我就不認識了,若有人認識,請在下方留言。經李梅樹紀念館李景光館長指正,左起是青雲畫會創辦人呂基正及王逸雲。
過去的台灣美術史學者,很少特別注意到一件事,就是「郭柏川自始至終,從來都沒加入過台陽畫會」。王白淵在戰後1950年代為台灣省文獻會,寫日本時代台灣美術發展經過時,就特別指出,台陽美協幾乎一網打盡了日本時代就出道的重要台灣人畫家,只有倪蔣懷(年紀資歷大太多,他是這批人的長輩,對台陽是贊助寄付的份)、藍蔭鼎、郭柏川,自始至終都沒加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