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濁流戰後初期出版日文小說封面

本文發表於 2008 年 01 月 22 日 19:27

1.jpg

台灣客家大文豪吳濁流先生(1900-1976),他在台灣文學界的地位,是在過世後,台灣本土化後才得到肯定與推崇。

他的《台灣連翹》、《波茨坦科長》等書,以小說的手法描寫戰後來台灣接收劫收的支那人與半山惡形惡狀,也可能是時代的少數第一手證言。

本文倒不是要討論吳濁流先生的文學地位與價值,是要介紹幾本吳濁流先生在戰後初期出版的日文書之封面設計,這些封面都出自名家之手,可惜數十年後漢文翻譯再版時全捨棄不用。

這幾本書裡,《胡志明》是戰前就以日文寫好,但遇到大東亞戰爭期間,沒有出版的機會(大東亞戰爭時讓很多日常的活動暫止);《ポッタム科長》、是戰後才開始書寫,是十篇短篇小說合輯;、《夜明け前の台灣》則是戰後開始寫的十篇政論性短文。

吳濁流先生戰爭結束後,在台北的新生報任職(228死難者阮朝日是總經理), 第一線目睹各種政權移轉的怪事。

這幾本日文小說,都很短命。原因在於吳濁流以日文書寫;戰後台灣在1947年,留用的日本技術人員、教授、老師紛紛引揚返回日本以後,1947年就公佈在各級學校不得以日文教學的命令(違者撤職),隨後更禁止日文出版品在台灣的出版及流通,公共場所不得講日語,日文招牌撤除;原本在台灣各圖書館內大量日文藏書資料,很多被焚毀丟棄。

吳濁流這幾本戰後出版的日文著作,命運是可以想見的,出版之後面臨各種對日文出版物打壓及禁制,即使當時台灣主流社會人士並沒有日文閱讀的問題,而150萬支那難民尚未開始逃亡來台。

吳濁流先生這幾部小說集都成為台灣文學史的珍品;幾十年後重出漢文版(有幾本是老友鍾肇政翻譯的)時,封面又找別人重新設計。所以這幾個出自名家的封面設計都成孤品。

《胡志明》長篇小說四本(亞細亞的孤兒,1946.10出版)

    此書即是吳濁流先生最著名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的最初原名,這「亞細亞的孤兒」幾個字被拿來做台灣處境的代名詞,羅大佑也用這幾個字1983年做過一首同名歌,但他當年卻說亞細亞的孤兒是指越南(哇咧);那到底這首歌是寫台灣還是越南,羅某在台灣真正民主化、本土化後二十多年來一直沒公開講明過。

    「胡志明」原本是一個台灣人名字,吳濁流拿來做書中主角及書名,後來因為越南戰後的革命領袖也叫胡志明,為避免被誤會這本書是在寫越南共產黨革命,很快改為胡太明。《亞細亞的孤兒》則是1956年將本書拿去日本出版才改的。

    封面是由著名灣生畫家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畫的,立石鐵臣在戰後被留用,並沒有在日本投降後第一時間返回日本,在台北師範及台灣博物館工作,一直到1948年才引揚。立石鐵臣是日本時代末期台灣極出名的畫家兼設計家,曾幫西川滿、《民俗台灣》設計封面插圖,燴炙人口。

    hu-1.jpg

    hu-2.jpg

    hu-3.jpg

    hu-4.jpg

    2.jpg

    夜明け前の台灣》(黎明前的台灣,1947出版)

    這是十篇短文所集成之書,書內已開始討論到戰後的台灣各種問題,及提出日文在台灣被禁止的問題;封面亦是由著名灣生畫家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畫的。

    n-1.jpg

    23.jpg

    《ポッタム科長》(波茨坦科長,1948出版)

    1.jpg

    推估此書要出版時,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已引揚回日本;是當年戰後新銳畫家金潤作來畫封面。

    金潤作(1922-1983)先生設計的封面(右圖),在封面有簽「潤作」兩字;金潤作先生是顏水龍夫人金女史家族成員,是金女史的侄子(金潤作先生叫她阿姑)。前國策顧問金美齡女士(1934- ),亦是金家家族成員,金潤作可能與金美齡同輩堂兄妹關係。

    由於立石鐵臣與顏水龍是幾十年老友,極有可能立石鐵臣找上顏水龍(或者推薦顏水龍),顏再介紹太太那邊的晚輩金潤作來畫封面。

    金潤作先生戰前赴日,1939年考入大阪美術專科學院,在畫壇出名則是戰後的第一回台灣省美展,連三回都獲得特選,以34歲的年紀,榮膺省展評審委員;後與幾位年輕新銳畫家自組青雲畫會

    金潤作揚名於省展,卻以「理念不合」為由,先後退出當年台灣畫壇主流的省展與台陽展等,走著一條主流之外的孤獨路徑。1942年顏水龍結婚後,金潤作常與姻親顏水龍一起,同時也受顏水龍影響,曾投入美術設計、工藝設計的領域。

    延伸閱讀:

    16 回應 針對 “吳濁流戰後初期出版日文小說封面”

    1. 燁子 says:

      未讀到最後一段,
      以為凱劭兄把這些書都收齊…
      不過兄把這些書影整理發表,
      真是大功德又一件啊!
      授教!授教了!

    2. Abu says:

      金潤作也是紀元美術協會創始六人之一。
      其餘五人則為:廖德政,張義雄,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

    3. RINA says:

      站長寫得沒錯
      當初因為顏水龍是省展油畫組評審 金潤作連得三屆省展
      有人散播金潤作是靠顏水龍護航的閒話
      金潤作憤而退出省展及台陽展一切活動
      這是原因之一

      一樣的例子也有陳夏雨 陳夏傑兩兄弟
      兩人都是雕塑 哥哥先出名
      弟弟一直受到外界流言是靠哥哥出名
      於是改藝名陳英傑 不希望別人講他是靠哥哥


      [站長回覆]:你講的大致不離譜,不過某些內心世界的話,由當事人自己來講(寫)比較有說服力。

      您提到的陳夏傑(陳英傑)是我台南一中的工藝老師,近年我有去拜訪他:

      http://blog.kaishao.idv.tw/?p=42

    4. 林炳炎 says:

      有關吳老的《台灣連翹》、《無花果》曾經花工夫去讀, 不是以小說去看, 而是以歷史去讀, 幾乎是他的自敘傳, 他在台北師範的記述是了解那時代很重要的資料. 他的同學章(真名鍾壬壽)去汪精衛政權任大官, 吳老去南京訪友, 這段值得台灣人去品味.

      2005/08香港人陳麗華博士班學生參加我們的讀書會, 她要做客家人研究, 除推荐吳老外, 也推荐鍾壬壽, 戰後他在大同工職任職, 他歷史應該有人去研究. 我讀吳老的書, 旁邊就放著台北師範名簿對照, 我把吳老那屆姓名及福客分類做好,知道章(鍾壬壽)是南部客家人, 去南部施工處時, 品質課長姓鍾, 與他談起, 他說是他伯父!!所以Ms.陳就有線索去拜訪他.


      [站長回覆]:當初在看吳濁流書時,就對這位在南京汪精衛中華民國政權作官的台灣人頗有興趣(隸屬於大東亞共榮圈下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不過吳濁流從頭至尾姑隱其名,所以猜不出此人後來如何。

      林挺生的大同工職倒是在戰後收留過不少日本時代出道的台籍智識份子,如鍾壬壽、王白淵、吳濁流等人。

    5. Encolpius says:

      文學作為歷史的見證
      力量真大
      也更歷久彌新

    6. 林炳炎 says:

      金潤作畫的《ポッタム科長》書的封面,諷刺台灣人想做官的心態,確實入木三分,這種官是被人擺佈,沒有自我,布袋戲偶一個,也只有像這樣的藝術家才有能力創作出有台灣味的作品。

    7. Aidaiwan says:

      想起台灣文學論戰的悲哀,直至1977年還被神話詩人以發表「狼來了」一文,抹紅台灣鄉土文學..

    8. Encolpius says:

      其實 我很好奇
      台灣得教科書不知
      現在有沒有收錄
      1930年代中國和台灣當時的小說
      應該把前衛出版的台灣文學全集看過一遍


      [站長回覆]:1930年代中國的左派小說也許有文學上的價值,但留待給碩士階段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研究即可;畢竟那些小說情境跟台灣是沒啥小關係的。倒是1930年代台灣作家的文學作品,跟台灣在地的歷史情境是聯結的,可是在目前教科書裡依然比例少得可憐。

      目前台灣教育界最反動反智的就是教華語的,這群人主張文言文比例不能太低,他們就是怕文言文減少後,他們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華文課時數就會減少,就會被裁員;他們自己飯碗最重要,文言文在社會上根本沒有實用價值他們根本不在意。

    9. LKK says:

      “目前台灣教育界最反動反智的就是教華語的,這群人主張文言文比例不能太低,他們就是怕文言文減少後,他們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了,華文課時數就會減少,就會被裁員;他們自己飯碗最重要,文言文在社會上根本沒有實用價值他們根本不在意”

      Sometimes I wish KMT-government did not teach us the Mandarin language. The Han-Ji characters are fine, but the Mandarin really destroy the bond between my generation and our ancestors.

      It was not until recently that I realize how beautiful Taiwan’s native spoken languages are. Holo, Hakka and aboriginal all touch my heart when I hear them. Did you know 85% of people living in Taiwan have aboriginal blood from their ancestors? No wonder aboriginal songs always touch my soul (though I do not understand the spoken language anymore).

      The one that fails to produce the same emotion is the Mandarin, which mainly the Beijing tones influenced by over-400-year-old adaptation of Manchun-tribe’s spoken language.

      After spending half of my life in USA, now English is my dominating language in my life. I am glad that I have an option to choose NOT to speak in Mandarin language. Just beleive there is no need to continue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ymore. KMT education really sucks !!

    10. 站長 says:
      胡俊熊的部落格:胡志明生平考

      胡俊熊先生,1948年生,台灣苗栗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教育行政高考及格,曾任教職近三十年,目前從事民間社團「易經五術」教學工作。胡先生根據家族長輩的遺言,考查各項史料證據,認為越南國父胡志明,其實是台灣苗栗人胡集璋所扮演,而胡集璋是胡俊熊的叔公。 

    11. 胡俊熊 says:

      吳濁流《胡志明》小說的秘辛

      吳濁流經典大著,日文版《胡志明》~漢文版《亞細亞的孤兒》小說,歷經甲子的歲月,仍吸引學子的捧讀,學者的研究。所發表的宏論不勝枚舉,被文學界推舉為台灣文學經典的首席之作。2007年日本大學河原功教授,仍撰著吳濁流《胡志明》研究一文,普遍深入重作檢視,系統歸納論述。就1945年出刊日文版《胡志明》,各冊(篇)成書時程,作了仔細的考訂。第一冊脫稿於1943年4月22日,第二冊脫稿於1944年9月16日,第三冊脫稿於1944年12月1日,第四冊脫稿於1945年4月3日,第五冊脫稿於1945年6月2日。

      本人拙著《胡志明生平考》一書,論述「越南胡志明即是台灣胡集璋」,引證吳濁流老前輩《胡志明》小說,作為聯結的關鍵證據之一。自《胡志明生平考》出刊後,接獲不少台灣讀者的電話,特別就越南胡志明與《胡志明》小說,其間的關連性,提出相當的好奇與質疑。顧及吳老前輩一生的清譽,及《胡志明》小說的歷史價值,乃撰寫本文,提供大家參考。

      一、吳濁流前輩與本人家族的關係

      1、撰稿《胡志明生平考》時,曾於2004年夏,拜訪李秀鵬校長,請其引薦前資政鍾肇政大老。請教吳老前輩有否告知:「《胡志明》小說主角人物,胡志明的身分關係?」電話中鍾資政告知李校長:「小說主角人物,胡志明是真有其人,或是虛名寄託,不很清楚;但小說故事的背景,吳老前輩曾告知,是描寫苗栗銅鑼胡姓家族的故事。」《胡志明生平考》成書時,再度隨同李校長拜訪鍾資政,報告成書詳情,並請求序。鍾資政驚嘆而言:「越南胡志明即是台灣胡集璋,真不可思議!吳老前輩從未談及,與胡志明之間的關系。」

      2、吳濁流前輩於1922年~1937年,任職苗栗四湖國小、五湖國小,長達十五年之久。正巧與胡集璋1921年台北工業學校畢業,1929年赴上海參與共黨國際勞工組織,賦閒在家的8年時間相重疊。五湖國小位置在西湖鄉的東南端,與銅鑼西北端的胡集璋北牌尾老家,正好緊密相鄰。據家父說,胡集璋時常至烏眉溪與友人共同垂釣會面。烏梅溪離五湖國小與胡集璋家只有幾里路遠,走路約半小時,開車只要幾分鐘。又據家中長輩說,1922年日殖民政府將私人釀酒收歸專賣,祖父輩經營的酒廠被迫歇業,頓失生計。胡集璋乃自製醬油販賣,兜售附近機關學校。本人雖未聽聞胡集璋認識吳老前輩,但從時間與地緣關係推斷,胡集璋在離開家鄉時,與吳老前輩應該相當熟識,祇不過當年沒把握住探問的時機而已。

      3、胡集璋親弟弟胡集養,台北師範畢業,是吳老濁流前輩的學弟,也曾任教五湖國小,彼此相熟。1938年11~12月間,台灣日文報紙《日日新報》報導:「胡集璋在台灣接受日本的特務訓練,派往廣州工作,因身分被識破,關押在廣州的監獄。」胡集養得知兄長胡集璋的消息,乃前往廣州見面。返家後向父兄報告胡集璋的近況,並特別轉告胡集璋交代說:「他將前往雲南,轉至越南發展,沒有成功,不會回家。」確信家叔公胡集養應有告訴吳老前輩:「胡集璋在中國大陸的訊息。」

      4、胡集璋親妹婿劉英漢,日據時期是苗栗郡農業科科長,掌管全郡糧食米穀。與苗栗聞人劉闊才、黃運金皆為莫逆之友。吳前輩在《台灣連翹》中說:「他在1942年從南京返回台灣,暫時悠閒無所事事,恐被徵調南洋服役。乃積極活動,幸虧友人介紹,在米穀納入協會就職,擔任苗栗出張所主任。」吳老前輩這份閒差,即是胡集璋親妹婿劉英漢介紹的。1941年時,吳老前輩與劉英漢曾在朋友介紹下,在屏東潮州購買了塊農地。1947年吳老前輩將農地賣掉在苗栗三義轉買製茶工廠,居住在銅鑼;而我姑丈爺在潮州買的田地,目前表叔仍居住潮州。

      5、胡集璋的姪女婿羅祿春,我的親姑丈,台北師範畢業,亦是吳老老前輩的學弟,較胡集養晚一期,早年曾任職銅鑼國小校長,與吳老前輩交往甚密。姑丈的兒子羅英彥,親口告訴我:「1960年代的暑假,經常看到吳濁流前輩夫婦,在他家作客。」
      這以上的敘述,旨在說明:「吳濁流前輩與我家族關係密切,非常清楚家族長輩們的動態。吳老前輩《亞細亞的孤兒》一書筆下人物,很多是在素描家族中人的特寫。尤其刻畫「胡志明」生平,集合吳老前輩自己與胡集璋七位兄弟的化身。」

      二、吳濁流《胡志明》小說,成書的時間與動機

      1、越南國父胡志明,有學者統計其一生,曾用過52個化名。其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二個名字,一是阮愛國,另一是胡志明。胡志明這個名字,是較晚出的名字,也是普遍世人最熟悉的名字。吳老前輩《胡志明》小說的「書名」與「主角」,皆冠以「胡志明」來命名,其用意為何?從未有人知悉,也沒有人作這方面的研究。吳老前輩生前從未透漏,為何要將小說命名為《胡志明》?主角人物採用「胡志明」三個字?

      2、越南「胡志明」這個化名,是在1942年8月開始使用的。8月27日胡志明在廣西被捕,拘禁監獄14個月,以「漢文」寫下133首的《獄中日記》詩。國際媒體競相報導胡志明被關押,以及中、越共黨營救胡志明的訊息。美國記者安德路‧羅思記載:「胡志明在1943年,被當作『日本間諜嫌疑犯』,為中國當局逮捕。」“胡志明”這個化名,就在這時候開始傳揚世界。

      3、吳濁流前輩與本人家族的關係,上文已清楚敘述。當然有關胡集璋在廣西被關押的訊息,族中長輩應相當程度與吳老前輩交換意見。以吳老前輩任職記者的視野廣度,應該非常清楚胡集璋1942年改化名「胡志明」,1943年在廣西被遞解13個縣,拘押18個監獄的事件。大堂兄胡俊鷹曾和我講,他小時候常聽到長輩談論胡集璋被遞解關押的事情。準此推論,吳老前輩會急於1943年撰稿,成書《胡志明》小說,其動機是在留存「越南胡志明即是銅鑼胡集璋」的資料印記。特別在《胡志明》日文版自序開頭,吳老前輩寫下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世界如今又變成灰色了,如果探索它的底流,不一定沒有隱藏可怕的事吧!歷史常是反覆的,歷史反覆之前,我們要究明正確的史實,來講究逃避由被弄歪曲的歷史所造成的運命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徵諸過去的史實來尋求教訓。」還特別強調:「原來胡志明的一生,是這種被弄歪曲的歷史的犧牲者。」這不很明顯吳老前輩企圖隱喻保存「台灣胡集璋即是越南胡志明」的目的嘛!

      1942年8月改名胡志明,1943年胡志明被關。吳濁流前輩急於1943年撰稿《胡志明》,時間為何如此巧合?吳老前輩又為何以銅鑼胡家為中心,作為《胡志明》小說的背景?又為何要選用「胡志明」作為書名?以「胡志明」擔綱主角呢?

      三、吳濁流《胡志明》小說主角人物胡志明,誰在扮演?

      《胡志明》小說中的人物,是實?是虛?胡志明是真有其人?或是虛名寄託?各有不同的說法與見解。就我理解:「《胡志明》小說中呈現的人物,在現實中確有相對應的人。祇不過小說中的某個人,不會永遠對應在現實中某一特定對象。」當熟讀吳前輩《亞細亞的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三本大著後,我更肯定吳老前輩撰寫《胡志明》小說確有深意,及其「書名」與「主角」為何要冠與「胡志明」的名字。《胡志明》小說的主角「胡志明」誰在扮演?我說:「乃吳老前輩自己以及胡集璋七位兄弟共同扮演。」這種說法,或許誇張,讀者會不以為然。畢竟吳老前輩已蒙主寵召,也沒有胡集璋家族兄弟背景可資佐證,也只有各憑各人的認知了。

      吳老前輩在《胡志明》小說中,刻畫主角「胡志明」這一人物,蘊涵相當深刻的思量。既要突顯「胡志明」之名,又不願「胡志明」被連結某特定人士。因而虛幻地製造一「綜合性」的「胡志明」,鋪陳《胡志明》整體小說的脈絡。《胡志明》小說,主角「胡志明」誰在扮演?就中文版《亞細亞的孤兒》作藍本比對,簡要提出我個人的認知,提供讀者參考。

      第一篇:〈濁流〉、〈內藤久子〉、〈苦鬥〉、〈暴風雨的季節〉、〈幻滅〉等章節,吳老前輩自己扮演「胡志明」這一角色。對照吳老前輩《台灣連翹》、《無花果》二本大著,很清楚看出是吳老前輩的自傳。

      第二篇:〈無可救藥的人群〉、〈庶子〉這一章節,主在敘述胡集璋工業學校畢業後,求職的困難、心情的苦悶,以及對人生理想的絕望,當然更是吳老前輩針砭殖民政府不公義的統治,日據時期台灣理想青年普遍的困境與悲哀。〈友情〉、〈田園風波〉、〈大陸的呼聲〉則藉由胡集璋家族分產的紛爭,描寫日據台灣初期,社會普遍不安的狀態。

      第三篇:〈淑春〉、〈示愛〉、〈愛的復活〉、〈淑春的轉變〉、〈狂歡之夜〉、〈狂飆〉、〈幽禁〉、〈越獄〉、〈再會吧大陸〉等章節,就我的認知,吳老前輩鋪陳的素材,旨在夾藏「胡集璋在廣州被關押監獄」的秘聞。

      第四、五篇及散見各篇章節:胡集璋兄弟扮演「胡志明」的素材,則很模糊、片段、割離,穿插敘述。例如:「胡志明到日本住定之後,開始準備功課,並且進了補習學校,準備投考台灣留學生甚少投考的物理學校。」指的是胡集璋的大哥,當年留學日本物理學校的生平事蹟。

      「你想到我農場做事?你真的願意來嗎?胡志明再三表明心意。黃先生鄭重說,現在農場缺少會計,你肯來幫忙,真是太好了!」指的是胡集璋的二哥,即我祖父,家族酒廠關門,頓失生計,任職農場擔任會計的故事。

      「志達對聚集胡家大廳的族人,講述法院判決案件的事情,…主張一向合併在一起的胡家祖傳的祭祀公產分開管理。」指的是胡集璋的三哥,他當年任職台中法院的書記。

      「胡志明所有思維都崩潰了,腦海裡充滿異樣的渾沌的感覺,他失魂落魄似地,暈暈噩噩衝出屋去。」指的是胡集璋的四哥,當年失志後的精神狀態。

      「胡志明望著默默無言的志南屍體,似乎控訴他的痛苦。弟弟的死使志明決心徹底解決某項問題,弟弟是死於非命的。」指的是胡集璋的大弟,台北工業學校機械科畢業,遇外死亡的事故。

      「胡志明所屬的部隊逮捕八名抗日暗殺的嫌疑犯,…審問的時候由胡志明擔任翻譯官…,審訊完結!一律判處死刑。」指的是胡集璋的么弟,台北師範畢業。曾在香港服役,任職日本第五艦隊的通譯。
      ※這以上凡「胡志明」字樣,在中文版《亞細亞的孤兒》載名為「胡太明」。

      四、結論

      《胡志明》小說的研究,專家學者留下不少宏論,其歷史價值的定位也很清楚,本人自不敢多所置啄。本文旨在提供背景資料,增多一份研究的素材,證之《胡志明》小說,能更精確的被解讀。誠如《胡志明生平考》,〈布幔落下沉思〉所言:「自認掌握有所謂『胡志明秘辛』的筆者,更不能私藏史料,不公諸胡志明生平史實。即使與胡志明流有相同的血液,即使囿於證據力不足的壓力,也得拋開令人非議的疑慮,真實公開「家族秘辛」的口傳。將「胡志明秘辛」的史料,公諸於世,讓學者專家進一步研究,解讀胡志明真確的人生,還原胡志明生平歷史。」秉此立場與態度,留下〈吳濁流─《胡志明》小說秘辛〉一文,共同探究。

      1947年之前,胡志明從未在公開場所,承認自己即是阮愛國。甚至解散越南共產黨,積極拉攏美國尋求奧援,爭取越南獨立民主。在胡志明內心深處,期待越南獨立後,台灣隨之盟軍托管,也能獲得獨立。如此,胡志明即可風光返回台灣,實現對家人所言:「不成功不回家的諾言。」然而,天不從人願,日本殖民政府離去,國民黨軍隨之進駐台灣。走了個強盜,來了個抓他的土匪,胡志明想回台灣故鄉的夢,永遠回不來了。應驗友人吳老前輩的暗喻,真正成了「亞細亞的孤兒!」。

      本人出刊《胡志明生平考》書後,認為家族交付的使命已經完成,應可以輕鬆回到自己喜好的「命理思想」研究。沒想外界對本書的爭議如此的複雜,甚至惡意喧囂謾罵。親族要我澄清辯駁,我總認為歷史的解釋很困難,還是交給歷史讓時間去證明。自己條件有限,低調面對則好。在此情境下,乃布建部落格,抒發心聲。倖遇陳凱劭學兄,幫我了個大忙,給我在部落格上作了聯結,因而點閱率突然大增。也因此知道凱劭學兄最近發表有《吳濁流戰後初期出版日文小說封面》一文,乃激起寫下本文,貼在凱劭學兄部落格上,讓諸網友對吳濁流《胡志明》小說,更加了解,對《胡志明生平考》一書,「越南胡志明即是台灣胡集璋」有更精確的研判。

    12. 世良田二郎三郎 says:

      《拜訪越南人在台灣的人權鬥士阮文雄》

      2008年8月9日,筆者登門拜訪位於桃園縣八德市一棟天主教幼稚園內的房屋,著名的人權鬥士阮文雄是一位和藹又幽默的越南籍天主教神父,筆者知道他的行動電話號碼,傳簡訊通知他想要拜訪的時間。於是筆者從台北縣新莊市的住家,騎腳踏車到樹林火車站,坐火車到內壢火車站下車,再走路遠行到達目的地,雙眼所看到的是小規模的幼稚園和教堂,阮文雄主持的人權團體「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就在此地,一位越南籍男性打開外門讓筆者進去,在教堂外等了片刻,阮文雄以驚訝的表情迎接了筆者。

      由於是中午抵達,阮文雄問筆者是否吃了中飯,還請人端上水果讓筆者享用,他問筆者是否好吃,筆者點頭回應,彼此雙方於是毫無拘束的閒聊起來,他還請人遞給了其名片,內容簡略如下:

      ●●●●●●●●●●●●●●●●●●●●●●●●●●●●●●

      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

      阮文雄

      財團法人台灣省天主教會新竹教區

      地址:桃園縣八德市中華路116號

      電話:03-217-0468

      傳真:03-379-8171

      網站:www.taiwanact.net

      Email:[email protected]

      ●●●●●●●●●●●●●●●●●●●●●●●●●●●●●●

      後來阮文雄離去休息,筆者四處閒晃參觀了此「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的所在地,是非常小規模的幼稚園和教堂,讓筆者實在有些感嘆,阮文雄如此為越南人在台灣的人權那麼辛苦的工作。

    13. 世良田二郎三郎 says:

      《介紹越南人在台灣的人權鬥士——阮文雄神父》

      阮文雄(越南語:Nguyễn Văn Hùng;英語:Peter Nguyen,1958年-)是一位活躍於中華民國台灣的澳洲越南裔天主教神父和人權活動家。美國國務院將其稱為「結束今日奴隸制的英雄」。

      他成長於越南共和國柴棍郊外一個中下階層的家庭中,有5位姊妹和2位兄弟,父親是一位漁夫,在長期患病後去世,迫使他的母親,一位越南北部虔誠的天主教徒,成為家中主要的養家糊口者。他本人接受了母親的信仰,從早年起就致力於幫助不幸者;他欽佩聖方濟各,經常偷取家中的食物送給窮人。

      1979年,他乘坐一艘擁擠的小船離開越南;36小時後被一艘掛挪威國旗的船隻所救,被送往日本,這時他加入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他在日本的聯合國難民營居住了3年,從事各種工作,包括公路修理工、鋼鐵廠工人和挖墓人,掙得學費讀書。

      1988年,前往台灣傳教,在澳洲雪梨的一所神學院學習。1991年,他被祝聖為神父。次年,他再次回到台灣。

      2003年10月,他在桃園縣成立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為在台越南人提供援助。美國越南裔廣播電台小柴棍電台(Little Saigon Radio)幫助他租到一所幼稚園的二樓,2個70平方英尺的房間作為睡眠空間,另2個房間用作辦公[6]。他們提供語言課程、食宿,以及法律援助。他揭露對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的虐待,使得美國國務院將台灣列為第二類觀察名單國家(例如柬埔寨),批評其缺少與人口販賣鬥爭的努力,讓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頗為難堪。他的工作使其在台灣成為受威脅的對象,因此不再在晚間外出。他表示,雖然台灣人民很友善,但是階級的觀念仍會導致將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視為「僕人」,進行虐待。

      工作之餘,他喜愛彈奏吉他和畫中國畫。他的母親居住在雪梨。

    14. xyz says:

      ポツダム宣言(ポツダムせんげん、The Potsdam Declaration)波茨坦宣言
      ポッタム科長 ッ不發音 應為波坦科長


      [站長回覆]:我知道「ポツダム」與「ポッタム」不一樣,但我是根據吳濁流寫法、金潤作的畫法去打字的。

      這兩位前輩都精通日文,也許不是寫錯,或有他們的理由;但吳濁流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二戰結束的重要宣言The Potsdam Declaration沒錯。

      二戰後有很多新流行名詞,像「波茨坦」就是,另一個「原子筆」也很有趣。「原子筆」正式名字是「滾珠筆」(Ball point pen),跟啥原子彈、原子物理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二戰後問世,搭上了「原子」這個流行名詞,就跟著叫「原子筆」至今。

    15. 世良田二郎三郎 says:

      陳凱劭版主和胡俊熊老師以及各位網友大家好:

      我的真實姓氏是「林」,而「世良田二郎三郎」是我在電腦網路上所使用的化名之一,另外我還有一個「影武者」的化名,有興趣跟我連絡可以傳「[email protected]」的電子郵件給我。

      人權鬥士阮文雄神父的拉丁化越南文姓名是「Nguyễn Văn Hùng」,他的行動電話號碼是「0922641743」,聯絡地址是「桃園縣八德市中華路116號」,電子郵件是「[email protected]」。阮文雄神父是越南難民出身,目前擔任人權團體「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Văn Phòng Trợ Giúp Pháp Lý Công Nhân và Cô Dâu Việt Nam tại Đài Loan)的主任。陳凱劭版主和胡俊熊老師以及各位網友若有機會可以去跟他連絡和拜訪。

      世良田二郎三郎(影武者) 敬上

    16. sdia says:

      羅大佑後來有說怕歌變禁歌才加上泰北孤軍之類的字眼
      http://www.nownews.com/n/2009/03/14/949090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