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日本’
池東紀事記錄片台南公會堂放映會
2008-07-26記錄片片名:池東紀事
導演:黃玉珊;片長:56分鐘;放映地點:台南公會堂(1940年代黃清埕與MOUVE成員開畫展之處);時間:2008年7月26日晚上。
記錄片內容紹介:
本片紀錄著一位在1943年、年方31歲過世、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一位前輩美術家-黃清呈的故事。以黃清呈留下的作品為基礎,佐以其家人、相關畫家、評論家,收藏家的訪談為內容,包括他在澎湖出生的背景與早年所受啟蒙;年長奉父命赴日學醫;留日期間改學藝術,其父十分震怒。其作品曾入選帝展,並獲日本雕刻協會邀請為指導員,後來與同期陳夏雨、陳德旺、蒲添生、洪瑞麟、謝國鏞、顏水龍等人於日本共組日本時代活躍於台灣的新生代畫家團體-「MOUVE造型美術協會」。
太巴塱阿美族祖屋
2008-07-23阿美族太巴塱祖屋,曾出現在千々岩助太郎博士(1897-1991)在1940年的記錄,並有專業詳細尺寸的建築測繪,及寫真。
1930年,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史蹟名勝及天然紀念物法」,1935年第二回史蹟類納入這座太巴塱阿美族的祖屋,原因是它歷史久遠,且是太巴塱部落中最重要的大型傳統住屋,在台灣高砂族住屋當中,極具代表性。
惟終戰後1950年代此祖屋逐漸倒塌壞去,無人管理無人居住。在1958年剩下的構件(主要是木雕及柱),被彼時中研院研究員、已故人類學家劉斌雄(1925-2004),帶回台北中央研究院。
(1934)年顏水龍畫スモカ彩色廣告海報
2008-07-02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謝雪紅在台中足跡
2008-05-09日本時代末期台中市街町圖
2008-05-07彰化永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
2008-05-04彰化永靖餘三館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原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在餘三館前方田地裡,接近省道馬路,原本規模極大,有大型台基、台階,小型神社,前有廣場草地;戰後餘三館主人主動拆除,再闢為田地;紀念碑本體被餘三館主人偷偷收存,近年才拿出,目前樹立在餘三館前泮月池旁。這是台灣僅存的少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物,因為大部份早都在六十年前被人為破壞了。
此碑為1934年,由台中州知事竹內豊次所題字建碑。以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847-1895,Kitashirakawa Yoshihisa),在1895年,曾在餘三館內休息三天再南下,有一說是在彰化城附近曾負傷,才在永靖餘三館休養。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與台灣有密切關係的日本皇族成員,是當時明治天皇的弟弟皇叔。因為他死於台灣,成為日本時代五十年中的神格代表。
謝爾昌教授(1928-2008)
2008-03-08謝爾昌教授,是成大機械系退休教授。謝教授是戰後進入成大機械系就讀,因成績優異而留任機械系任教,退休之後依然在機械系兼課,擔任選修「工程日文」課程;謝教授與我阿公的兒時同鄉玩伴陳德信教授,是同一回成大同學,及機械系同事。
謝教授與我有數面之緣。
謝教授雖是戰後才入學,但還認識幾位戰後留用的日本籍教授,及若干日本籍學生。謝教授熟悉日本語,且戰後長期在成大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