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台灣藝術’

台北市三連大樓

2006-07-31

1984年完工的台北市三連大樓(位於台北市基隆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設計建築師是千千岩助太郎博士畢生最得意的門生,台灣旅日建築名家郭茂林(1922- );建築物一樓門廳裡,有千千岩家族在台灣最要好的朋友顏水龍(1903-1997)製作的兩座馬賽克壁畫。

一棟建築物,可以分別與千千岩家族至交及最得意門生產生關係,是很有意思的事。因此,千千岩氏家屬來台時,我特地安排到三連大樓參觀,千千岩力博士看得津津有味,過去顏水龍教授或郭茂林建築師並沒有帶他們家族到這裡參觀,所以他雖然常來台灣,常來台北,卻不知道有這個有意思的地方。

顏水龍會去做壁畫是應業主台南幫企業集團之請,時年己81,並不是跟建築師郭茂林合作。兩人雖與千千岩助太郎關係密切,但理論上之前互不認識。

我並不確定當年業主有沒有安排郭茂林與顏水龍兩人見面,如果有見面認識會是美事一椿。

(閱讀全文…)

工藝水龍頭─顏水龍的故事

2006-07-25

本書原本是2005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預備籌辦的顏水龍工藝思行展及日本柳宗悅民藝展的論文集;但因此展覽經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博士指示,提昇擴大為「2005台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並易地到台北華山藝文中心(原日本時代台北酒廠)舉行,做為華山藝文中心修復完工後的開幕首展。

原顏水龍工藝展、柳宗悅民藝展仍包含在生活工藝大展之中;顏水龍、柳宗悅依然是大展的主角,因場地的擴大,也納入了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地方手工藝成果,及供觀眾互動的工藝實作。

因當初籌備展覽,蒐集不少與顏水龍有關的專文,筆者也貢獻了一篇《顏水龍的1940年代(The 1940s of Gan Sensei)》(Adobe PDF格式),這應該是顏水龍研究中,第一篇關於他在成大建築系任教時期(1944-1949)的歷史考證文章,裡面提及史料90%都是過去顏水龍研究中未曾揭露過的。

這文集在2006年7月正式出版。我也受贈十本,其中有五本我送給七月底正在台灣訪問的千千岩力博士,並請他轉給顏水龍60年前在成大教過的日本學生;這批學生中不少還與千千岩家族有聯絡,他們大部份都是建築師,也都近80歲而退休了,甚至其中也有人已過世了。這批日本人學生雖只被顏水龍教一學期,就因戰爭結束,離台返日,所以是顏水龍失散在外的一批學生,我在這本文集的專文述及了他們與其恩師相處的歲月。

(閱讀全文…)

土庫舊街

2006-07-12

楊英風(1926-1997)畫,土庫舊街,1955:

1955.JPG

土庫舊街(中山路)照片,土庫某寫真館老闆所攝,約1956:

DSCN9659.JPG

令人訝異的是,這張素描與老照片, 角度視點幾乎完全相同。

這條起自清末,在日本時代免於「市區改正」之彎曲人行老街,在1960年左右,以「進步」為名拓寬為十五米的街道。素描與老照片都成了歷史。這條老街雖是1960年被拓寬消失,但在當年全台灣已很少見屬於清末創建,且有商業行為的街道。土庫鎮民極為保守,相傳縱貫鐵路及車站原本有機會經過這裡(因為清末土庫比斗南、斗六還熱鬧,虎尾只是五間厝而已),但保守土庫仕紳聯名反對,怕破壞風水;糖廠原亦有意設在此,亦以機器破壞風水拒絕。因此土庫一直到日本時代結束仍保有這麼一條清式商業老街。

(閱讀全文…)

淡水觀音山

2006-06-26

左:郭柏川(1901-1974),淡水觀音山,1953。右:陳慧坤(1907- ),淡水觀音山,1963。

1953.jpg 1963.jpg

(閱讀全文…)

1934年井手薰光臨台陽畫會開催

2006-06-21

(閱讀全文…)

阿媽紅花布做的書包

2006-06-01

這是我的同鄉,台灣社區營造界名人張清運(藝名:張文,雲林縣褒忠鄉大部花鼓村)所設計與生產的紅花布書包。

他們也開發了其他多種本土特色的產品。這書包被我用來裝我的Apple MacBook。

dscn4226

(閱讀全文…)

台中市北區長青公園謝孝德壁畫

2006-04-29

dscn4067

台中市北區長青公園謝孝德馬賽克壁畫,位於台中市北區北平路長青公園(老人會、老人會館)的圍牆。因為是公立的老人社會福利文康設施,所以壁畫構圖的主題是「古代中國人文康活動」。是用小口馬賽克去拼貼的壁畫。壁畫的作者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謝孝德

(閱讀全文…)

台中市太陽堂的彩色玻璃

2006-03-19

78bdc5a0.jpg

這塊彩色玻璃在台中市自由路二段太陽堂店面的後面,一般顧客是看不到的,要被邀請進去才看得到。這跟店面裡的「向日葵馬賽克壁畫」一樣都是台灣國寶級畫家顏水龍教授的作品。詳見我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