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觀音山
本文發表於 2006 年 06 月 26 日 23:27
左:郭柏川(1901-1974),淡水觀音山,1953。右:陳慧坤(1907- ),淡水觀音山,1963。
觀音山是台灣本土前輩畫家必畫的題材之一。
觀音山並不高,台灣叫「觀音山」的山也不只八里這座;高雄大社也有觀音山(我六舅葬在那裡);草山(蔣介石稱陽明山)也有座小觀音山。之所以稱「觀音山」,當然就是山形很像觀音的側面。
淡水八里的觀音山因為在寬闊的淡水河出海口附近,前面有夠大無阻礙的水域可以一覽山景,從台北盆地看去,關渡平原也成為觀音山景深。所以觀音山得天獨厚成為台灣畫家、攝影家的題材。這兩位畫家湊巧地在幾乎同一個地點(相差大概20公尺之內)完成畫作。
郭柏川與陳慧坤兩個人沒什麼交集,一在台南,一在台北,都在省立大學任教。兩人雖都是卒業於東京美術學校,但是畫風與性格大不相同。郭柏川是當年同輩畫家中的孤鳥怪俠,有很多同輩不怎麼喜歡他的人及他的畫,郭柏川終其一生沒參加台灣人畫家大本營台陽美術協會,在台南玩台南美術協會;郭柏川參加省美展評審,通常是跟李石樵、楊三郎吵架而歸。
郭柏川與其他台灣畫家的不合,其實隱然有台灣意識 vs. 中國意識的情結在內的。
1947年,顏水龍也有一幅觀音山畫作(見右圖)。他是從台北舊城內的台北公會堂(終戰後被改名中山堂)的屋頂做視點畫的。
顏水龍會去台北公會堂,是去當台灣省美展第二回評審;他大概是趁評審之暇,自己跑到當時制高點台北公會堂屋頂遠眺觀音山畫素描,回家再把油畫完成。
1947年10月,顏水龍還在台南成大建築系教美術,這一年三月,發生了震驚全台的228屠殺事件。
這一年的省美展評審們在公會堂裡一起拍了張合照,但是所有人似乎都面色凝重。
照片中人物:顏水龍(左二);陳進(左四);廖繼春(右六);李梅樹(右四);楊三郎(右二)。
一個本來該在此場合出現的老大哥陳澄波(1895-1947),就在這張照片拍攝前半年在嘉義莫名其妙被殺。當時台灣社會上瀰漫一股肅殺之氣,民生經濟的情況甚至比戰時還差。左邊這張是陳澄波1930年代畫的淡水市街及觀音山。
曾住在淡水紅毛城附近的楊三郎也常畫觀音山,楊三郎晚年最津津樂道的是,他年輕時在淡水河附近寫生時時,時有一個戽斗但身形高大的少年在他背後靜靜地看他作畫,這個戽斗的少年就是後來的李登輝總統。李登輝的太太曾文惠與楊三郎家族有遠親關係,李登輝應該是第一個去看台陽展的台灣總統。李登輝選的台綜院辦公室,正是可以看觀音山的地點。
八里觀音山也像淡水關渡彼岸一樣,1990年代開始在淡水河沿岸蓋起了不少的高樓;前輩畫家畫作中的觀音山的景色早已一去不復返。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
未必吧。我看畢卡索的電影他和馬蒂司的私交可不錯勒!
只是台灣人大概沒這文化吧。
請問廖繼春跟郭柏川好嗎?
嘿!
小弟房間窗口正對著觀音山耶!
http://www.wretch.cc/blog/yehzi59&article_id=2083771
照片三
淡水有兩間長老教會—淡水國語禮拜堂及淡水教會
http://www.au.org.tw/life/tamsui/t5.html
我們學校的師生都稱這個淡水教會為台語禮拜堂,偶爾校牧也會帶我們去那裡做禮拜。
剛開使被那裡的阿桑們嚇一跳,怎麼他們都會看英文聖經咧~~
後來才知道那是台語的羅馬字聖經。
以前在校時,除了每週的禮拜之外,住校生更是天天都有晚禮拜。也算是託這些禮拜的福啦,到現在都還有很多聖歌更經文能啷啷上口呢。
獨裁者路跟三民街夾角的三角窗上,有一家「文昌書局」,老闆的父親(現在說不定是祖父)就常常坐在對著教會的窗邊畫教會,他大概是把這個教會當為題材最多的人吧。
這期的Taiwan News有一篇謝禮法寫的文章討論什麼是台灣國畫,有提到第一次台
灣人參與日本 人辦的內地畫展,版主可否回應一下兼引入本欄討論?
大哥貼的陳澄波作品
印象中國巨基金會有ㄧ件50號收藏也是這種風格
不知道是不是同ㄧ件作品?
之前在論壇上曾討論過的議題
畫家眼中的觀音山1.廖繼春 2.席德進 3.廖德政4.陳德旺
http://www.5819375.idv.tw/phpbb2/viewtopic.php?t=2985
哇…帥喔~
前幾個月帶家人去百美館看典藏常設展時
這幅「有芭蕉的院子」的畫也有展出
可能畫得表象透露出很強烈的傳統民居訊息
小麥的阿嬤只說他比較喜歡” 這款 “的畫
ㄏㄏ~還有一幅就是在同個展廳李石樵的作品
忘了名子了…作品背景是觀音山
描繪農村家庭在耕作休息吃飯的情形
類似的鄉村描繪比較能勾起阿嬤的迴響
等待大哥的廖繼春喔~
雖然他不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前輩畫家
不過卻是從高中到目前為止ㄧ直都是最喜歡的:)
跟這主題有關。
http://www.ettoday.com/2001/06/15/319-490514.htm
順便請教一下李遠哲他爸爸和台陽展的關係。
\”\”郭柏川與其他台灣畫家的不合,其實隱然有台灣意識 vs. 中國意識的情結在內的。\”\”
這段話未免推論的太輕鬆了吧~
台灣前輩畫家依我看只有王悅之(也算台灣人吧)
廖繼春 郭柏川 陳德旺是名副其實的正牌藝術大師
其他不過是頂著\”台灣前輩\”光環被哄抬起來罷了
拿李石樵 楊三郎這輩只會在美展興波作浪的派閥和高邁孤直的郭柏川相比 直是笑話
何況還扯到政治!
唉~~~讓就藝術回歸藝術吧
哈哈,好意外在這兒看到陳兄的網站。本來對大名已經記憶模糊,忽而又被勾起,聯想了當初在Blah的交會。對不起,還是覺得陳兄「臭屁」未改,和許多好高中出身的男兒性相近,習也相近。
這兒有若干當初我們交談的題目,看來頗熟悉。只是陳兄用功較勤,鑽研較精。
為何許久未見陳兄在Blah出現了?將Blah列入連結,可見還是時有往還吧?
祝暑安!
http://www.geocities.jp/skytenky/1/h03y02.html
李梅樹也畫過觀音山,下次再找圖檔
顏水龍那幅觀音山畫作看仰角或距離感覺好像很近,從台北公會堂當時可以看到但應該很遠,不知真正地點是否公會堂?我也查了DCView網站10月份夕陽位置(和觀音山)照片和畫作差不多。我在小時候(忘了是吉林路小學還是大安路初中),從學校遠眺觀音山,確實是觀音的側像,非常的美麗端莊。可是現在從各個角度都看不出觀音的像。
台北美術館收的郭柏川37幅畫作中,從1944年的「自畫像」簽名出現「三三」,1945年的「郭夫人」出現「─34─」,這些是代表中華民國的年號。在1932年的「裸女」為「岡三‧郭」,在1933年的「裸女」為「岡四‧郭」,在1940年的「薔薇」出現「19–」。從這些簽名就可看到郭柏川1944年後就僅僅使用中華民國年號,而不用西元年號了。我看很多畫家都用西元年號,包括郭一手創立的台南美術會其他會員一樣用西元。這也許可印證他確實是中華民國的信徒。
有機會再探望廖繼春兒子時,希望多探知郭柏川的一些事情。
沒錯!黃朝琴在1928年進入中國外交部前就脫離日本國籍加入中國國民黨,所以來台籍貫就填寫「福建XX縣」。不過這還是第一次聽說他當時填的籍貫是福建。謝東閔、連震東、徐慶鐘等人當時不知籍貫為何?
倒是郭柏川教授是否也脫離過日本國籍?
這些前輩台灣畫家畫的「淡水觀音山」都各有特色,而且構圖角度色彩都不同。前面我用稍微科學的角度來研判畫畫時間地點實在不敬也不應該。
「黃朝琴阿祖甲午戰後一度遷回福建」,這我沒聽家人說過。倒是黃朝琴母親蔡寅結婚前(1895~1896)曾隨她父親到中國躲避戰禍(布袋嘴蔡家經營豐原號船公司隨時可離開台灣),1895年底全台底定後蔡家才回台灣,1896底到1897初嫁到鹽水黃家。鹽水黃家這時期好像沒有遷到福建。看來要趕快買「黃朝琴回憶錄」來研究了。
台南縣在1880年以前曾有一內海,範圍大約布袋、北門、學甲、麻豆、下營、鹽水之間,當時從福建揚帆可直達這些各港口。我們家遷台至今是第9代,算算祖先約在1780~1800來臺灣,確實和當初就居住於台南的平埔族不同。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和平埔族人的通婚,血緣絕對和38年班被共產黨打屎到台灣的大不同了。
陳澄波那張「淡水市街及觀音山」,感覺像最少10mm的廣角鏡,很多是曲線以容納更大的畫面?站長是攝影專家,請問這些前輩台灣畫家也了解攝影嗎?還是當初在東京美術學校還要學攝影?不好意思,對美術不是很了解,還請前輩解惑。
個人比較相信「黃朝琴回憶錄」是在那時環境下加上家族抗日的事蹟,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我從來沒聽長輩說過黃家的抗日事蹟。碰到戰事,有錢人通常先溜或先投降的,聽說當時黃家有600甲土地。不過比起柳營劉家算是小咖的,光是分家搬到新營的劉納鷗家族就有千甲以上的土地。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包括: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第六個就是柳營劉家了。
黃朝琴母親蔡寅有荷蘭人的血統(聽說眼睛是淡藍色的),現在台南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荷蘭人後裔。1980那時我在美國公司服務,與總公司人員巡視台南後壁代工工廠,老美很驚訝的問我,工廠怎會有一些「阿兜阿」員工?
我父親曾說他小時候(約1937前)還看到福建的人來台灣收各房祭祖的費用,大概日支開戰後就沒再過來收錢了。在1880時帆船可以直接開到鹽水的關帝廟前,那之前台南內海還沒淤塞。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建於1932年。馬偕的兒子所設計。
http://www.mackay.com.tw
今天收到「朝琴回憶錄」一書,謝謝凱劭兄的推荐。大略讀一下,這本書應是黃朝琴自述沒錯。
文章內關於時間點的記載很清楚,有助於我在家族照片數位化的日期確認方面很有幫助。我有很多舊照因不知時間點,建檔時還蠻傷腦筋的。
書中敘述黃朝琴的祖父在日軍抵台前返回中國暫居,這點會再向我母親確認。不過我蠻會想像故事的,會不會他們是搭布袋嘴蔡家輪船逃到中國時,黃朝琴的父母親在船上因而認識才結婚的?唉!想太多了!
還有,自傳說黃家有土地170甲,之前我聽說是600甲。傳記中有提到土地租金的數字,所以170甲應該較正確的。
黃朝琴有很多軼事,有些並沒有在回憶錄出現。「能說的」以後會多說一點。
郭柏川先生在1948年回到台灣,1950年到成大任教至1974去世為止。在1948~1950這兩年時間他住在哪裡呢?
昨天聽我的姑姑講,1955年她唸師大第一年,學校安排她們八位台南女中畢業的新生住進廖繼春先生剛搬離的雲和街宿舍。她說當時在日式榻榻米房間的櫃子裡堆滿了郭柏川簽名明信片大小的畫作(整個櫃子) ,那些畫作她們也沒人拿,最後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我相信姑姑不會弄錯(她有收藏顏水龍的畫),但是查了資料,廖繼春1954年搬離雲和街宿舍後該處就成立「雲和畫會」。會不會郭柏川到成大任教以前住過師大雲和街另一宿舍?
凱劭兄是研究郭柏川先生的專家,不知有沒這方面資料?
謝謝站長資料。「郭柏川畫過很多小張的油畫」大概我姑姑說的可能性很高了,希望那些畫作沒被丟棄。下次見到廖繼春次子廖述文先生時可再求證。
昨天去淡水一遊,除了去看「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教堂」,也跑到教堂上方觀察台灣前輩畫家郭柏川和陳慧坤可能繪畫地點,現在多了一條寬闊中山路,路口都是高樓,教堂被擋住實在有點困難找出。不過我用Google Earth地圖和兩幅畫中教堂的角度以及和觀音山的高度指出可能繪畫地點,請大家參考。
記得1970年在淡水念書時沒有那麼寬大中山路,那時可能和郭柏川畫畫時是一樣的環境,不知誰有中山路未拓寬前的照片?
另外陳澄波畫的那一幅可能地點是淡水紅樓(畫中中正路的彎曲度判斷),有空再來去看看並拍照。
http://myweb.scu.edu.tw/~net001/images/Taiwan/20080912001.jpg
顏水龍的作品,如果說是在台北公會堂畫的,有點勉強,因為臺北公會堂在西門町附近….
應該有可能是在淡水公會堂(今淡水藝文中心)所畫….
我找到一張廖繼春在淡水河邊的照片,可看到對岸的房舍。顏水龍的觀音山畫作地點或許可參考此照片,會不會是在淡水的渡船頭?或以太陽的角度可能在竹圍的渡船頭?1971在淡水唸書印象中只要退潮沙洲都會裸露。
自從去年八月到淡水尋找本文章郭柏川和陳慧坤繪畫的地點之後,對於另一位陳澄波的繪畫地點也產生興趣,所以近半年來多次到淡水遊玩都順便考古一番。
前兩張郭柏川和陳慧坤繪畫因有「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和觀音山的角度可以比對,所以很快就就隻到繪畫地點了。可是陳澄波那張畫卻只有那條馬路比較像是中正路。所以我跑遍重建街、紅樓、新生街、馬偕街一直到真理街一路查訪,也問過一些淡水當地長者,大部分都說是現在的淡水圖書館旁邊馬偕街,也有人說是在「淡水阿給原始店」前的真理街六號斜坡上,更有人說那是畫家平空想像的圖。最重要是淡水高樓太多了,除非住在那些高樓上,否則在淡水鎮上山坡想看觀音山都會被大樓擋住。
前一陣子再到淡水,無意間在中正路三民街口那家四十多年餛飩老店的二樓角落發現到這張老照片,看樣子像是1960至1970年間拍攝,雖和1930陳澄波畫作差了三四十年,但仍可看出舊淡水純樸原貌,我想拍攝地點大約是陳澄波的繪畫地點了。我放在個人網頁讓大家參考。
凱劭兄在前面回覆phantasmer 2009-02-07 關於「顏水龍畫的觀音山是從台北公會堂屋頂畫的」的講法,除了引用「藝術家出版社:台灣美術全集6顏水龍」一書內容,也找到美國LIFE雜誌檔案寫真證明從公會堂可以看到觀音山。求真的精神令人佩服!
雖然可確定公會堂可以看到觀音山,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怪怪的,因為寫真的觀音山山形和顏水龍畫的山形好像不同,還有沙洲和淡水河竟然那麼的清楚。總之,就想解決剩下一點點的疑惑。
顏水龍這幅觀音山畫是否在公會堂屋頂所畫,一開始我也持懷疑的態度。昨天跑一趟淡水,從關渡、竹圍、紅樹林、淡水一路拍照,回來仔細查看後發現還是陳站長找出來1950年代美國LIFE雜誌寫真上觀音山的形狀最符合顏水龍的畫作。
從Google Earth可以看到從公會堂看往觀音山和從淡水看觀音山方向差距很大,所以顏水龍畫中那些房舍應該是三重或蘆洲,不會是八里。觀音山倒影應是現忠孝橋的右方的淡水河。
http://myweb.scu.edu.tw/~net001/images/Taiwan/200905220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