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大倉三郎:在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

本文發表於 2007 年 10 月 21 日 01:51

大倉三郎:在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出自《臺灣建築會誌》,第16輯第1號,頁1~9,1944。

本文作者,為當年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大倉三郎(Okura Saburou, 1900-1983)先生。

本文在六十多年後來看,有幾項很怪異的地方:

1.在一本建築工程專業刊物談論生活文化造形

主要因為作者大倉三郎課長是「台灣造形文化運動」,及「台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發起人之一,於是把本文拿到自己建築界的機關刊物發表。

2.發表的年代是1944年1月

大家所知道的,日本政府在1936年,就開始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接著,日本的南進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也已成形,大東亞戰爭開展。

在台灣各地,開始組成「皇民奉公會」組織(連美術界也有美術界的皇民奉公會分會),目的是讓台灣的本土特有文化、語言、風俗、慣習慢慢消失,讓台灣人變成標準日本皇民。

也就是說,這項國家重大政策「皇民化運動」(把台灣人改造成純日本人),基本上與大倉三郎先生這篇宣言,方向是不一樣的!

尤其是,本文寫成於1944年1月,也已是大東亞戰爭慘烈的時期了。在這個時間點裡,卻有一群官員學者及業者,發表宣言,欲推動本島特有文化運動,老實說是非常令人驚異的。

3.發表者是台灣總督府高層官員

大倉三郎先生,是當年島內建築工程方面最高官員。大倉三郎先生擔任營繕課長,是1940-1945五年。大倉先生任職的年代極短,又處於大東亞戰爭時期, 其政務多花費在戰爭事務;所以,大倉先生其作品政績較少被後人所討論;而大倉三郎先生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的前一任井手薰課長(1879-1944,詳本站文章:1934年井手薰光臨台陽畫會開催)。

但是,大倉先生依然是日本植民台灣最高機關,台灣總督府的高層官員,由一位官員來推動這個其實與「皇民化運動」背道而馳的造形文化運動,在今天來看,當然令人驚訝。

4.本文顯然引用大量顏水龍教授1930年代起的台灣本土工藝考察後,所呈給總督府的報告及其他文章

日本植民統治時期,台灣本島人的待遇及地位,不如日本內地人。所以,這個造型文化運動,顏水龍教授並不在檯面上的主導名單之列。

但是,此造型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概念,今天來看,與顏水龍教授自1930年代所從事工藝振興理念,是一致的。

本文當中許多資訊情報,斷非才來台灣四年的建築學者及官員大倉三郎先生自己有能力發掘;裡面許多對台灣各式本土手工藝的紹介,顯然是引用自顏水龍教授已投入將近十年的調查成果。

1943-1944之間,大倉課長與顏水龍教授有多次見面互動的機會。大倉先生文章中部份觀點,與顏水龍教授於1942年在《台灣公論》所發表的文章:工藝產業在台灣的必要性,頗多雷同之處。

吾人大膽推測,這篇文章,極有可能根本就是由顏水龍起草;不然也會是顏水龍把幾篇自己的調查文章交給大倉先生參考;再不然,就是大倉先生在撰稿期間大量參考了顏水龍的舊文章。1944年3月,大倉先生與顏水龍的關係,不只是「日本內地人高官」與「台灣本島人平民」的關係,而因為大倉先生允諾來台南新成立的成大建築系兼任教授(首位非常勤教授,教「建築計劃」課程),而與創系專任助教授顏水龍成為同事關係了。

這個謎,隨著當事人已全部過世,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了。

這個文化造形運動,先由學術界發動,例如台北帝大醫學部的金關丈夫教授、畫家立石鐵臣先生、民俗台灣雜誌編輯作者群,在邀到日本民藝館館長柳宗悅來台參訪(南部部份由顏水龍教授親自陪同帶領)後,並舉辦座談會,發表多篇文章,果然造成風潮,並引起一位總督府極高層的官員大倉三郎先生的重視,並成為領導人物之一,恐怕是大東亞戰爭末期,皇民化最高潮時的歷史情境中,所無法想像的。

1943年,日本民藝館館長柳宗悅來台,在台北舉行生活與民藝座談會(右圖),與談人左起有藝術家(立石鐵臣)、學者(金關丈夫)、高層官員(大倉三郎)、日本內地來台的民藝家(柳宗悅)。地點可能在台北總督府或公會堂。

可惜的是,隨著大東亞戰事日本節節敗退,美軍來台灣爆擊(轟炸)次數的增加,台灣島內許多日常活動漸漸停止。

1945年,美國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日本在台灣五十年植民統治也告結束。

一個原本在台灣島內成形的造形文化運動,1945年8月以後,就從此煙消雲散,全部歸零。台灣進入新的外來政權植民情境。

5.小結

在1940年代初期,台灣被日本植民政權「皇民化」的熱潮下,大倉先生仍有多元、多族群文化,尊重台灣在地本土文化的概念,這是非常難得的。

大倉三郎先生,金關丈夫教授、千々岩助太郎教授這幾位,在戰前與顏水龍教授曾交往過日本官員學者,在最艱難(戰爭與皇民化)的環境下,仍持續關注台灣特有的本土歷史文化,有多元文化的觀念,並沒有照日本軍國主義皇民化政策去消滅台灣特有文化。

這些熱愛台灣,有進步思想的日本智識份子,他們的事蹟卻在終戰後被湮滅,他們的功勞被戰後新外來政權植民者侵吞或忽略。

我們台灣人後輩,應向這幾位已成歷史人物的日本人前輩,致上敬意。

原文圖檔:

本文之漢文翻譯者:

原出處:

內文插圖為筆者所添加,為台灣1930年代的明信片,及筆者攝照片。

在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

大倉三郎,《臺灣建築會誌》,第16輯第1號,頁1~9,1944

在本島並非從來沒有獨自的造形文化運動,之所以關心這個議題,是想要延續這個特色及其造形意識,因為很少有人關心它。到今日大部分不過只有個人的喜好導致興趣,不見社會上有積極的展開推廣研究。

然而在時代的需求下,導致我們時常去反省日常生活,去創新簡樸化及加強生活文化,以達到造形文化上的期望。另方面在戰時材料的控管下,改變以前在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各種造形文化,迫使走向新型態地方性自主的產業方向。

所謂造形文化並不是指高級的美術品及工藝製品,是包含日常生活的家具、雜器、家庭用品等等,指有著造形意念構成室內建築的物品,是市井一般生活造形物品為基礎。

我們的確是以今天臺灣大地作為生活的根本,必須在粗樸及著實的信念下來建構生活文化。以前我們的生活的氛圍乃至習性,是先表現身體的動作上。並且也與舉手可取及眼睛可見的物品有密切的關,如表現在書寫的文字、繪畫等鮮明的線條之上。生活習性改變的話也會促使造形意識的改變,相反也成立。隨著時代的變遷,也不斷地改變生活文化的面相-很少有存有古意又有新文化的觀點,僅要求改變及更新造形。在繪畫、雕刻、建築及全面的歷史上,工藝也不例外。德國美術史家ウエルフリン從改變視覺面相的變遷中提到的論點。

在今天日本的社會中臺灣,也是位在大變動的時代。新文化的波動時時刻刻在洗練著這個小島,而促成生活文化的氣氛,

(頁2)

導致直接表現在具象的造形上,我們首先要反省身邊物品的形狀及顏色,再深入探討臺灣的地方性及獨自性,必然能促生新時代的造形意念。

我認為我們身邊的造形,大部分不是在追趕著歐美文化的次級文化嗎,在東亞及臺灣市井角落中埋沒著獨自的優美造形。例如:加上金屬的珐瑯盥洗用具、賽璐璐的玩具、鍍金的湯匙、石膏雕刻及薄弱的家具等等,不是缺乏溫潤及力道的造形嗎。特別在近年來著重在追求利潤,形成粗製亂造的弊端,脆弱的所謂仿製品的東西造成價格降低,不外是工作文化的冒瀆。

我認為在造形文化中被埋沒的生活,並不是賤價的物品。不可否認在原始住民的工作用品中,可以發現有許多簡樸、有力且健全的物品。在此文化中也有些低品質的東西,軟弱的不似有文化,缺乏其本色的東西,即無法達到深入人心的野性之美。

明治以來吸收太多歐米文化,無法消化玩味。只是做仿製歐美次級的造形文化,不覺得是今日東亞及日本生活文化的危機嗎?於是很快的中止在東亞、臺灣空氣及土壤扎根的生活下的生活文文化,是今日我們要面對的地方。這不是根據個人興趣及一部分人士的嗜好的問題,是要去發展廣泛的社會生活指導,不是意味要去強力的改變生活文化。

如以上的主旨促成這次「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結成,是就今年春日本民藝協會柳宗悅氏為了對臺灣民俗工藝品的視察,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行走全島各地方來指導此運動,有這個機緣來啓發這個運動,因為是不期望是作為島內有識者以前的願望,僅是成為一個大團結,總之造形運動要積極地踏出第一步,是值得高興的。

本會的設立主旨,其他的部分揭載於本文末尾。前些日子以二、三個役員為中心在各地開座談會,就本會的主旨來預先詢問專門者中,結果都是很好的回應。作為目前的事業計畫,舉辦近代生活工藝品展覽會,及舉辦演講、座談會,去找尋、蒐集及購買島內優秀的生活工藝品。作為一般生活工藝品與建築無直接相關的的家庭雜器及用具,這些造形意念並且醞釀出室內建築的氣氛,因為與建築也相關,也同時借本會誌中介紹將在下面引述,乞求廣大的建築家們深切的關心及援助。

在製作決戰時下的工藝品不是不急不遜有趣味的事,有著趨向危懼感的樣子,但是這意味著生活工藝是與奢侈品大大的不同,指生活即接近日常的必需用具,不與舊有的古董及風雅的物品混雜。在決戰時局下,要重建生活,當下是簡樸化之際,深深感到這種事業的必要性。活用合乎地方原住民的材料,節約重要的資材

(頁3)

也是戰時必須的強烈需求。另方面讚美鄉土的心,引起其愛國及集結出讚仰國家無法動搖的心,深深建立起大國民的生活。不久將來的國民生活,是要扎根在這塊大地,在心中萌生此芽,則必須把握住清新的造形文化。我認為這也是從根本指向戰時下國民的生活。

以前在臺灣作為優秀的美術工藝品是很少的,但生活即工藝是存在的,在質地上及地方特色方面很豐富的東西很多。特別是高砂族固有的生活用品是很珍貴,也有特色,是已被知道的事。這些東西保留了野性的特色,及對生活的強烈生命力,有著深厚的健康美,有時顯示出無執著之美。自由且勇敢地使用手邊的材料,保有原住民的特性,完全扎根於臺灣的土地下。

至今在臺灣原住民的民俗工藝品一概是低級卑微的東西,被輕易的忽視,在這之中有驚人的工藝作品,具備力與美,並保有正統東洋的格調及形色,這是作者所不知並保留下來的特色。本文避免觸及各個單一作品,以一般本島原住民的工藝品,暫以下嘗試通論性敘述:

木工藝品-首先是各樣式的桶子,作為材料有杉木、松木等等,如水桶、腰桶等種類,然後也有塗上紅色的桶子,及十分厚實健康的外形。蒟蒻芽作的桶子及洗臉盆,是不合乎工藝品的價值。在雜物方面湯匙、盆子、蒸籠、小箱子之類、臺灣木屐等有不少有趣的東西。在廚房的用具中可見與內地近代工藝品缺乏的厚重及有力,我認為這是平日生活中使用中顯示出強而有力的生活力,是令人驚奇其強烈的忍耐力。

家具

家具-桌子、椅子、床等,種類很多。在寺廟保有古老神桌,其樣式優秀且豪華,與其不同的是一般家庭的各種椅子、床及櫃子等,每一種數量都很多,且富有明確的性格及形式美。總之,是便宜的西洋風格家具所不能比美的。

家具一般多以雕刻為主,到末期不堅固的東西也增加很多,但這是其缺點,我認為應學其製造出來的生活力中厚實及有力道的地方。然而受到日本式西洋風家具的影響,在店中充滿著沒有趣味且輕薄的亮光漆塗色的櫃子及化粧櫃等,我認為以上不堪用的家具,是近年來不良的影響造成。改用雜質粗纖維作為鋪在床上的床板,而我認為臺灣製品實用性上誠然是較好的。

簡單的家具類,如小椅子及小桌子等,是僅僅實用及簡樸的特色,沒有創作的意念,作出十分自然的,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不限於家具,在建築及工藝品中,創作只是工作而已,令人不悅的地方很多。
竹製品-是作為臺灣第一的工藝品。在臺灣繁殖的竹材,比起很早就存在的木材,開始在今日被好好使用。

(頁4)

普通工作上使用桂竹、長枝竹、刺竹、麻竹、綠竹等,由於他們的性質有異,總之利用範圍非常廣。眾所周知在中南部地方有竹造建築,不僅是在農家,近來因為節約木材,現在相當規模的竹造建築物的出現。在以前的竹製籬笆及竹筏也充滿臺灣味,是十分有名的。

工藝品-有家具、雜器及編織品等。我認為在家具方面,特別是椅子很精良。小的如簡單子椅凳,大如有扶手的椅子,種類繁多。德國建築家プルノー・タウト見到臺灣的竹椅子,有著驚人之語。タウト是一流的建築家,是世界造形文化的權威。他到日本驚訝見到臺灣的竹椅。比起小梨木為材料及作工而言,感嘆臺灣的竹椅有著強烈的風格並超越了輕弱的木椅。他在之前對臺灣的竹椅並不會感動。

外形有如詩般的感受,由於簡素、樸實的姿態,讓人十分愛惜。接觸時有如滑潤的肌膚,郤令人驚奇構成的韌性。作工之妙是工作之至藝,是從臺灣舊有傳統留下的東西不是嗎,我認為這正是作為竹製工藝可向世界誇耀的地方。同時應在臺灣幫助其生產、指導及利用竹製工藝品。

就一體成形的靠背及扶手的椅子,靠背的高度有點過高,不限於竹椅,在木椅也有此問題。我認為低一點會更舒服,並鋪上和風的坐墊就更好了。在外形上以自然作工的話,從自由創作中,能指導如何製成各種有趣的東西。只是不要加入有著神經質般的纖細技巧,以本來的性格製作是十分重要的。把椅轎橫倒的話,即成為幼童的坐椅,其實用性是很好的。由於最近日本竹紅繪(浮世繪)的作業替代了鋼管彈力性的椅子,我認為這並不是臺灣移入的形式。

椅子之外的桌子、商品陳列的架子、寢室椅、床等,有著各式各樣的家具。就這些東西也加點工夫,使得日本的日常用品也得到更生。在竹編籠子類中,第一的棧籠(是婚喪喜慶中放置供品及食物用的籠子),這樣的籠子是充滿力道之美,並塗上顏色的東西種類繁多,其他如花籃、檳榔籠、水果籃、穀物籠、篩子、有紋飾的編織品等,充滿了自然樸實之美。更趨向實用性的米籠、味潧瀘、笟、桌罩(餐桌上的防蠅罩)、竹笠、魚籠等的雜器,多的數不清。總之,在臺灣人民從出生後,睡在竹搖籃,成長及生活中用著竹製品來思考的話,隨手可取的竹製品,我認為無法成為其生計是很好的。邅不僅是有利於竹子與人的親近,我認為正是以上的東西所有的觀感。

早年為了指導臺灣的竹製品精緻化,從日本找來精品的專家,但是在實地講解後郤失敗回國,這是當然之事。以為日本的東西比起臺灣要好的觀念,是因為對其認知不足,從以前日本的工藝品的觀點來看臺灣的各種工藝品,自然會明白其優點,在此時臺灣土地上的工藝品,總之太過優美纖細,造成破壞原本臺灣力道之美的健康風格。不僅在竹製品,在臺灣的獨自文化風格中也無法被保謢了。以日本的尺度來要求臺灣,不單單是政治及民情指導的錯誤,應是我們自身必要有如此自覺去記住這點。

如此考量的話竹子並不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切斷竹子,會從地下莖來繁殖,竹筍是很好的食品。竹子的生長期很快,約三、四年成長可採集到一個人份的量

(頁5)

,生長期是木材的十分之一而已。竹子的特性是有著驚人的強韌性,且重量輕,他的纖維是縱直的,可自由的做細緻加工,也富有彈性。有好的效率兼能水洗,因此可作為女子的各種家庭副業產品。我認為我們要對竹子用於生活大大的稱頌。

籐加工品-臺灣的籐主要是從南方輸入,在臺灣是無法自給自足。並且臺灣籐不易漂白,不適合加工。可是,我認為是很好的工藝材料。高砂族的籐籠及背籠有著自然之美,是很好的工藝品。目前一般的籐椅及桌子之類很多缺乏健康性。

纖維製品-纖維的王者是中部地方的大甲藺,南部地方的三角藺。前者是細細的裂痕,有所謂臺灣土產之稱,在商店中有豐富的製品如帽子、袋子、草蓆等。後者成為臺灣的坐墊、袋子、魚籠等等。最近有特色的是編成美美的坐墊。由用心編織方法及鮮明的色彩編成的作品,成為美麗又豪華的藝術品。成為替代坐墊,作為一般的草蓆也是很不錯,這樣的生產有助於保護臺灣獨自的生活工藝品的普及。

草蓆的生產中也從來沒有日本製作的蓆子,掃除作為塌塌米的想法,必須活用臺灣產的草蓆。我認為熟練了簡單的編織法,就足夠了,並且是有著喜好臺灣產品的期望。藺草的編織品不只是草蓆,另有掛壁用、窗簾及室內裝飾的用途,我認為活用藺草是很有趣。

近年來常見將檜木削細作為編織物的纖維來編織袋子,及加工作室內拖鞋、帽子等,根據業者的說法臺灣檜是很脆的,無法作這些產品,很可惜是受到日本檜木移植臺灣的影響。在戰前在大部分的外銷物品中,纖細及脆弱的製品很多,是不好的產品。其他的編織材料中有如林投、月桃等的編織纖維。作為編織品中用芭蕉、鳳梨及麻等的材料,也有很華麗的工藝品。特別是高砂族的苧麻也是十分華麗的工藝品,在加工、圖案及色彩上令人驚奇,因此很受到柳宗悅氏的推崇。

在這些作品中原住民的下級品及蕃人的作品,不僅是今人好奇及作為古董,也延生成為現代生活,加入到我們生活之中,也大大的滋潤臺灣的生活不是嗎?受到材料及作法的影響,慢慢的衰退,實在是很可惜,將這種稀少的技術來傳給後代,是我們今後應該的工作。

以前開紿即使用天然的染料,但近來化學染料的進口,因為依賴日本的編織品而有所衰退,近年又因與日本依存度降低,再次使用各種天然的染料,也不受到製作困難的影響,漸漸的將這種藝術發揚,正是愛好工藝者所高興之事。

總之就纖維產品來說,臺灣是的材料是豐富且有多樣性的,一定要利用這些來發展,同時期盼將這些材料加入臺灣自身的產品。

其他-自古陶器方面是從華南傳來優秀的民俗藝品,至今受到市井雜器的影響而產生不好的東西,可以隨處見這類的物品。特別是新製作的華南作品也不再傳入臺灣。在臺灣的陶器是限於實用性,很多種類是壼、甕、鉢及土鍋類。作為原住民的民俗藝品,令人感受到陶器的外形是粗獷、樸實

(頁6)

並有濃厚的色彩。近年由日本輸入薄弱的茶碗及鉢被當作高級品來推廣,認為臺灣產品是下等製品,但在斷絕日本輸入後的今天,產生臺灣陶器的轉型期,期望能製作出好的作品。我覺得不去模仿日本製品,不受柔弱歪曲西洋風的影響,期望以臺灣生活能量產生厚實有力的作品。

漆器也是同樣如前述般的說法。我認為可能在材料上無法自己自足,總之臺灣的製品受到日本不好的風格影響,得不到好作法,在臺灣的地方性上加了日本內地風格,到底什麼東西是應該加入呢。

其他金屬工藝品及士大夫佩刀也是很好的作品,但因為近年來材料的問題停止製作,十分可惜。利用動物頭角的製品很多出現於臺灣土產中,但可惜的是缺乏優良的作品。這些製品沒有珍貴的東西,是作為日常用具,我認為就外形及加工過程就值得去誇耀其成果。

上述是我舉出至今在臺灣的各種工藝品,但是這些東西很少被日本文化吸收。可是臺灣至今的古生活與今日我們日本的生活樣式及習慣的不同,無法納入其特色,要思考產生了不同的用途及新的使用方法。並且舊有的傳統,因為新生活的加入,多少有點改變,以合乎我們的用途及喜好的樣式,也是活用的方法。今日舊有的樣式若斷絕從日本傳入新風格,則應在臺灣自身產生新東西。我認為應考量場合以製作出合乎日本風格的作品。總之在臺灣任何場合中,至今從自身創造的作品中,是要確保合乎臺灣自然的生活。保有與日本不同的自然、風土及材料的基礎條件下。要再考思考日本風中作品哪些是好的東西。因此在這塊土地上可看到其樸素面,要利用的材料,生產出所需的東西,改善土地上的作品以合乎今天正確的生活,向活用的方向去走,才是適當之途。而不是以日本傳來的東西,要對臺灣有積極的想法。在吸收日本的次級文化時,因為某些元素是無法模仿日本真正的文化。臺灣無法用任何形式來轉化成日本模式。我認為在臺灣不要興起進入日本模式,不應持有以日本就可對臺灣加分的觀念。我以為要生活合理化,以簡樸化的生活來活用在地的東西。

從以上所持的概念來看是無視日本本土文化,如誤將日本、臺灣中國化的意思。可能是在短暫時局下臺灣日本精神化及皇民化的環結。可是人們從日本輸入文化至臺灣,是真的日本文化嗎,是必須要思考的地方。

現今日本作為舊有日本的永久的生活文化,在今日時局之下有不少的改革,漸漸無法導入正途。真正日本的文化,在近年被歪曲及頹廢,不合新時代的再啟發的東西很多。在最近百年間的日本文化是江戶時代末期衰頹的樣子,今日已失去真正日本的傳統,這是較少被考量的地方。

如衣著方面,在日本的衣服原本是作為內衣之用

(頁7)

,從小袖發展出來,袖丈在以前也是十分樸質的薙袖,但伴隨著江戶時代奢侈風氣,變成較長且華麗的式樣,腰帶及衣巾也變寬,江戶中期以後女子的衣服成為長的振袖,腰帶及衣巾成為大鼓結,是不利保健的。此風由於幕府的儉約令禁止,在反制下又漸漸成為優美但脆弱的樣式。無疑是離開了傳統日本注重簡單、明瞭的好風尚,因此出現了今日廢止長袖運動。

在食的方面,也是如此。原本日本傳統食物是樸質無華的,但是江戶中期後的奢侈風氣,在公共場合在食物外型上開始裝飾。

因為白米成為日常食物,在江戶時期有腳氣病的出現。喜好動物及愚笨的風氣,所謂「通」是江戶以前的特殊風尚。以前貯藏的食物是供作主膳之用,在日本是沒有如此的作法,是不貯存食物的。在日本以前盛行的飲食生活,外了鹽清、糟漬外還有醬漬,各種的醃漬品及乾燥食物等也作為主食。中華民族早期、西歐民族、斯拉夫民族從早期一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在海外移民的日本人常常是不對食物保存及貯藏,對此這是很好的話題。可以將臺灣傳統如何保存食物的方法,傳授給在地的日本人。

在序言提及住方面,在日本建築中,今日的住居,從平安時代的寢殿樣式,變成武家及書院樣式,但另方面農家的樣式混雜成為民家及商家的樣式,此外還有如茶室。後來已完全切斷日本原本的精神,從江戶時代漸漸漸開始崩解,只是外形還算是良好,但是至今日歪曲之風來看是不爭的事實。廊下鑲嵌玻璃可能是最近之事,但在廊下起初是從外面來看內是遮雨用,有深深的柱子挿在地下。房間與外側及玻璃是在原來並不是組成在一起的。同樣的江戶時,也在房間放上塌塌米(民宅)。天井板及床柱也相互競爭以重金裝飾。為追求茶道的簡樸「單純樸實的信念」而作的事,造成歪曲的結果,更在床間及違棚間加上了煩瑣的累贅,正是遠離了日本建築的原意。簡素、單純不虛偽,排除虛飾紛裝,自然、明朗是日本住居的特性,其無疑是沒有不合理及不快的地方。

可是僅僅簡樸不是過於消極,在簡樸中的力道,是複雜及煩瑣的東西完全表現不出的,在起初時力道是真正的日本性格。傳統日本之美的意義,在現在紛亂的文化變革期中再現原來的本色,到了海外這是不可能的,沒有趣味是當然的,變成歪曲、雜亂的東西,對提振原來的本色是很危險的。因為同時在之前的日本美及日本固有的回顧概念,必須要思考發展未來日本性格。就此點言,臺灣也是日本的一個地方,可考量當作日本新文化的搖籃。

(頁8 )

前面已就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來說,在其中較少論及日本文化,實際上大多數是從大陸及敵對的英、美而來,從那裡借用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這是令人驚訝的。借用外觀並非絕對之惡,但是被借用的原有固定概念,在較好的觀念下,會失去對原本產品的包容性,應存有這樣的戒心。

實際上臺灣的位置關係,受大陸影響南甚於北,也可見到東亞各式各樣的元素傳入。對未來而言,必須思考成為東亞的造形文化基地發展一途。狹隘的日本文化傳入臺灣,造成重大的影響,並不全然沒有開端。可是日本的造形,近年來漸漸衰弱,變得歪曲。然而在這土地下扎的深根所生的風土,可以回到這個傳統,吸收樸實的好東西,是作為日本的一個地方臺灣,被寄與在其自體的造形發展上。於是要吸收好的東西,必須有鑑賞的眼光,日本人自古自負有著優於其他民族的一流能力。在此方向上發展的日本應對將來臺灣的造形負責,我認為這是在臺灣居住的有識之士的責任。思考著日本今天時時刻刻在增加領土,如同畫上同心圓後擴大半徑。以邁向大東亞共榮的文化的心來覺醒,並以日本為中心開始這樣的行動。在這空間的中心,對臺灣而言是存有許多珍貴的東西。小如工藝品、用具,大到建築、土木的造形文化,要負與極重的使命。

這次在末尾舉出推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主旨、規約及工作人員,並期望廣大的建築會員能給與援助。

設立主旨

在近代日本受到歐美文化輸入之際,由原有的科學技術及思想方面,在文藝美術如純粹藝術面很少經過批判才攝取,並且蒙受不絕的批判及檢討。然而比較這些部門,與國民日常生活較直接的,如生活造形文化方面僅僅以利潤為目標,去追求歐美的流行,或是迎合歐美人的歡心,受到資本工藝家的專斷影響,無法對其深入的批判。結果是國民也要接受這樣的東西,在今天所見到脆弱的瑣末,然而日常生活用品應該要採取什麼特色呢?圍繞在這些用品的生活中,造成國民的精神脆弱及荒廢是必然之勢。讓人覺得不安,是以纖弱沒趣味的現代日本生活寄託於國民的將來。特別在今日決戰體制之下,令人痛感這樣的弊病。以正確的東亞獨自健全趣味的生活文化,來給與國民的日常生活力道及滋潤,是國家的百年之計,同時也是當務之急。慶幸的是在東亞各地自古優秀的傳統尚未湮滅,在地方民俗藝品也是如此。保該助長優秀的地方民藝的傳統,作為現代日本生活文化批判及反省的資料,是在救濟時弊時第一要著手進行的。我們認為透過設立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依照其主旨必能達成所認可事業的願望。

規約

第一條 本會稱為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辦公室設在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頁9)

第二條 本會以生活振興造形文化,兼醇化及提升民間藝術為目的。

第三條 為達到前條的目的,而執行左列的事項。

1. 研究調查

2. 獎勵指導

3. 辦理展覽會、演講、講習會、座談會、表演,及出版

4. 其他必要的事業

第四條 本會設置組織成員。

會長 1名 推舉在職的文教局長

理事 若干名 其中若干名為常任理事

幹事 若干名

委員 若干名

理事以下的職員由會長指派。

第五條 會長統理本會。

理事組織理事會作為本會的運營。

幹事受命於會長處理會務。

委員指導工藝各部門其他民間藝術,並且專門事項提供意見。

第六條 本會得設置顧問。

顧問是對生活文化造詣深及對本會有功勞的人,由會長指派,及因應會長諮詢。

第七條 本會的經費由捐贈、補助金或其他來源支應

4 回應 針對 “(1944)大倉三郎:在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

  1. 因為工作關係接觸了”臺灣建築會誌”,由於學的是歷史,對建築不是很了解,加上日文還是皮毛,所以翻譯的內容錯誤百出,不過大概可以理解這篇文章的概要。昨天坐火車回臺中,沿途看了”改隸以後的建築變遷”(一)(二),本來想來試譯一下,可以粗略理解日治時期的建築代表。日本人記錄十分詳實,充分寫下每人的發言內容。

  2. 膺懲暴支表示:

    皇民化是摧毀本土文化沒錯
    但其實皇民化也是一個新的契機
    意謂日本人與台灣人的政治地位將平等
    都是天皇子民
    議會請願運動就不必那麼辛苦了
    在台灣舉辦的選舉會再擴大
    林獻堂就是在日本戰敗之前一兩年
    被日本人派任新官職

    可惜實施皇民化時間短
    沒多久就日本戰敗投降了
    無法驗證日本植民政府是不是真有誠意

    日本人雖然兇狠 但有一個優點是支那人做不到的
    日本是講道理 有邏輯的

  3. 曾健洲表示:

    我把這篇譯文對照著原文看
    這位朋友翻得太好了 佩服!
    不過有個小地方 有點小小建議

    在第16輯第1號 頁1 的第3小段

    譯文:
    之所以關心這個議題,是想要延續這個特色及其造形意識,因為很少有人關心它。到今日大部分不過只有個人的喜好導致興趣……

    原文:
    ここに関心を持ち、『その特色と造形意欲を延ばそうという気持ちは、少なくとも心ある人間に少なからずあったのであるが、今日まではかかる意企(いき)がばらばらの個人的な好みなし趣味の対象として止まっているに過ぎず。』

    建議:

    以上原文的這一句如果把它翻成

    …『想要延續這個特色及其造形意志,至少還存在很多有心人士之間,但是到今日這樣的意志和企圖僅止於個人的喜好乃至興趣。』

    我想會比較貼切
    個人淺見請參考,並懇請給予指教

  4. 站長表示:

    (1944)立石鐵臣:生活文化振興會覺書

    1944.04.01(昭和19),《民俗台灣》,第四卷第四號

    這篇由民俗台灣美術編輯,顏水龍教授老友立石鐵臣先生寫的「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記事,我們可以看出,大倉三郎、金關丈夫、顏水龍等人在生活文化振興會裡吃重的表現,顏水龍姓名至少出現十數次之多!並提出多樣新設計的生活產品做展覽活動內容。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