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文章: ‘台灣文化’

台中台灣體院體育場顏水龍壁畫整修

2006-02-06

這是台灣現存最早具有公共藝術精神的大型馬賽克壁畫作品,背後還有一段成功大學建築系顏水龍與高而潘師生情誼的佳話。

經四十五年風吹日曬雨打及風颱地動後,開始有馬賽克剝落的現象。2006年1月初,校方決定整修這座壁畫,委託在該校任教的藝術家,也是顏水龍1934年創立的台陽畫會雕塑組會員王英信先生負責整修工程。

參考我寫的文章:

(閱讀全文…)

1970年代特種行業:台中市南夜大舞廳

2006-02-06

新曆年過年前,我請Pedro Hsieh兄幫我引薦,去晉見台中太陽堂的林老闆(真正太陽堂本店裡裡外外是我的研究對象),順便去附近一帶逛逛,那裡是台中的老市區。看到一座立面很有趣,但鐵門拉下已沒在營業的三角窗;直覺告訴我,這棟房子一定是有特殊來歷的。回家一查,這是台中資深廣告人王水河的作品。

王水河現年八十多歲,他只有日本時代小學學歷。大概在終戰後他開始從事廣告業。他做廣告招牌、畫電影看板,幫報社雜誌畫插畫,到了1950年代開始做室內裝潢(甚至建築設計),1960年代他設計很多台中的酒家、夜總會、咖啡廳。他也畫油畫、做雕塑。1950年代台中公園門柱有個很抽象簡化的人形雕塑,因為形狀看似兩人體交纏在一起,被當年路過的軍人出身老粗省主席下令拆掉。

(閱讀全文…)

新書紹介:台灣原始藝術研究

2005-12-15

本書為2005.09由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欲訂購及查詢本書簡介請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書城

26841 宜蘭縣五結鄉五濱路2段201號

TEL: 03-9705815#1308; FAX: 03-9500624

郵局劃撥帳號:19693531;戶名:傳藝中心合作社

楊燁收藏:1934年顏水龍齒磨スモカ彩色海報

2005-11-08

smoca.jpg

這張海報是台北市北投文史工作者,插畫家,楊燁先生,從日本的拍賣網站標到的。

楊燁先生從事台北市北投地區文史考察與研究,他本身也是畫家;對顏水龍先生早就很景仰,所以他知道顏水龍有這幅作品。

他對顏水龍先生馬賽克壁畫的「草圖」(用麥克筆點的圖)也很喜歡,自己也用類似的作畫方法創作過幾張作品;他也對顏水龍好友立石鐵臣很崇敬。

台灣在昭和年間有位鳥瞰圖繪師,吉田初三郎,畫了一系列的台灣全島城市鳥瞰圖,楊燁先生試著追隨其畫風,但畫的是當代的台灣城市鳥瞰圖。這種圖不像一般地圖 繪製者,只要依科學測量的實況輸入再輸出;而是要有厚實的本土文史背景,及對都市結構地理有了解,才能畫得出來。 他本人因為長期有蒐集台灣日本時代的海報,及各式有趣的古董設計;幾星期前在日本某拍賣網站,發現有一個日本人在賣一系列七十年前,也就是昭和年間幾張スモカ彩色廣告海報,其中就有顏水龍先生畫的這張。

當年為スモカ畫廣告,另有好幾位日本畫家及廣告文案作家,都是日本著名的廣告人。

(閱讀全文…)

鹿港辜顯榮宅

2005-08-09

kuo.jpg

顏水龍(1903-1997)在1944-1949年在成大建築系擔任創系第一位美術教授。

顏水龍身為台灣第一代本土洋畫(油畫)家,但他在這五年間,油畫創作數量極少。最大原因是,這五年恰逢大東亞戰爭末期,油畫顏料被列為戰爭時期管制品,非必需品,有錢也買不到,所以當時的油畫家幾乎都停止創作;戰後再歷經物資缺乏,狗去豬來、228屠殺事件、蔣幫國民黨大軍敗退來台、白色恐怖等重大事件。

(閱讀全文…)

東勢火車站

2005-06-19

東勢山線鐵路(豐原到東勢支線)有兩條,一條日本時代建的,早已不存。

第二條跟東勢大雪山林場一樣,是1950年代戰後台灣接受美援下的產物,這條鐵路根本就是為林業運輸而生,基本上與舊的鐵路平行,但整條鐵路及車站設施都是當年新做的。

此鐵路支線在1991年因豐勢公路拓寬後無運輸價值而廢除,目前做東豐單車專用車道。

東勢火車站(第一張照片,已是遺照,攝於2002年1月15日),設計者是著名女建築師修澤蘭,不過,不知是她獨立開業後的作品,還是早年在台鐵任職時的作品;東勢火車站跟大雪山林場關係是直接的,應該是同一筆美援預算下的。

東勢舊火車站在東豐鐵路支線廢了以後,也荒廢了十年,921地震後,地方政府爭取到921重建的一筆預算,把它改為「客家文物館」。結構體還在,可是立面全改了,平面也亂增建。如果它保持原樣的話它有潛力在2015年成為歷史建築 2020年成為重要古蹟(台灣Modernism代表作品),就這樣,被沒有建築史概念的愚蠢地方政府及設計者摧毀了。

(閱讀全文…)

實踐大學魯凱博物館

2004-07-05

CIMG4676.JPG

實踐大學(原實踐家專),是顏水龍教授最後任教的學校。校內有座「魯凱博物館」,其實是一組魯凱族排灣族原住民的傳統住屋。

此屋原為屏東老七佳排灣族頭目之家,1970年代,口頭贈給來視查的當時擔任省主席,亦為實踐大學創辦人的謝東閔,謝東閔亦欣然接受。因為建築物原屬不動產,帶不走,所以還放在原地。

1984年,實踐大學美工系主任顏水龍教授,因為自日本時代就常去屏東霧台、山豬毛(三地門)一帶,訪查魯凱排灣創作與藝術,戰後亦常去,對那一帶的人事物很熟悉,數十年的交情。

就在此同時,南投日月潭附近的九族文化村開始動工,顏水龍教授推薦了老朋友老長官,日本的台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權威,千々岩助太郎博士(1897-1991),回來第二故鄉台灣,主持九族文化村內九族原住民建築的樣本復建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在台灣經濟與所得已快進入開發中國家時,因為主政者不重視傳統文化保存,不重視族群差異(沒有族群多元的概念),台灣原住民已快要滅絕。

於是顏水龍促成九族文化村成立之同時,也促成這座口頭上,已屬於顏水龍教授的老闆,實踐大學創辦人,當時是副總統的謝東閔先生,所有之魯凱族排灣族建築物,自屏東老七佳遷移至台北實踐大學校園之內,就近照顧,以免在原地漸漸損壞傾倒。後續重建工程部份則由該校黃則修教授負責主持。

在顏水龍教授畫作及工藝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正是魯凱與排灣族。因此二族的服飾最為精巧,工藝木雕最為突出。

實踐大學美工科在顏水龍教授退休之後幾年,因學校從五專改制為大學,美工科隨之瓦解,變成今之設計學院,校內已不復見當年顏氏所創立的教學系統及師資,也看不到對台灣本土設計藝術研究的執著,惟有此座「魯凱博物館」或可視為顏水龍教授在實踐大學所留下的遺跡。

(閱讀全文…)

楊逵東海花園,和平宣言(1949)

2004-06-11

dscn2596.JPG

楊逵(本名楊貴,1905-1985)的最重要文章和平宣言(點聯結可看宣言本文),被楊氏家屬刻成石碑,就放在楊逵生前經營的東海花園裡的楊逵葉陶夫婦墓旁。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