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之父:若槻道隆(Wakatsuki Michitaka)
本文發表於 2008 年 03 月 08 日 19:03
若槻道隆(わかつき みちたか;Wakatsuki Michitaka),1883年生,卒於1959年。為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國立成功大學)創校校長,亦為至今任職最久的校長,任職年代是1931-1941。
雖然若槻道隆是成大創校校長,但全校現有師生校友中,除了日本時代早期的校友,幾乎無人知曉這位對台灣文教事業與教育,有重大貢獻的校長姓名生平。
世界一流大學師生校友,對自己學校歷史校訓、創校人物,莫不耳熟能詳,啷啷上口;而當今成大師生卻渾不知若槻道隆校長生平姓名記事,或可證明成大是世界末流大學。
若槻道隆校長在來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任職之前,曾擔任極短期兩個月的總督府圖書館館長(今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前館長廖又生教授,整理歷任館長生平時,亦不忘將這位短期代理性質的館長收入,詳加考證生平,幸而使若槻道隆校長生平,在台灣能再度面世。
若槻道隆平民出身,日本國長野縣人,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卒業,來台之前,曾擔任中學教師、高等工業學校教授、中學校長。1925年來台,先擔任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視學官。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開校紀念幣正面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開校紀念幣背面
若槻道隆1927年擔任總督府圖書館館長(代理性質,僅兩個月),俟山中樵館長(1882-1947)來台灣到任後,再任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教授,升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長。
若槻道隆1931年(昭和6)就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校長,前後長達10年半之久,直到1941(昭和16)年8月退休,始由臺灣回到內地日本,惟逝世年代不詳,卒於1959年。
偶然在查閱日本時代「台灣山岳會會誌」時,發現若槻道隆也是台灣山岳會創會會員之一(創會會長是沼井鉄太郎,Numai Tetsutaro,1898-1959)。需注意日本時代的登山活動,是「貴族運動」,不是平民運動,所以要參加台灣山岳會,必需是某個社會階級以上的人物才行,通常沒有台灣本島人在內。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校旗中的校徽
當年登山是講究裝備技術訓練,及征服大自然的快感,登山時要靠台灣高砂族原住民青年幫忙揹行李裝備帶路。
右圖案為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校旗(校徽),由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和田三造教授(1883-1967)設計。
從任職年代來看,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創立及首任校長,是若槻道隆校長在台灣期間,最重要,也最長的經歷。
成大校史室、網站沒有「原生且詳細」的若槻道隆生平介紹,反而由若槻道隆只代理館長兩個月的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長廖又生教授,在八十多年後的2005年來寫。
廖又生教授與成大並無淵源,卻為成大之父若槻道隆留下詳細文字介紹,這實在是我們成大人之恥。
這種怪事其來有自,例如,《成大世紀回眸:回溯歲月的足跡》,提到了兩位中國人校長的嘴臉:
1976年,為慶祝「三十」週年校慶,委由中文系的呂興昌先生編纂《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紀要初編(1946-1976)》。倪超校長作序時如此發端:「本校歷史雖由日人於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 創設台南高等工業學校開始,但彼時日人實施殖民地教育政策,其目標乃培植其南進侵略所需之人才。故學生全屬日人,而本省子弟能入此校讀書者不過百分之三。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翌年二月,改為台灣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是年十月十五日,奉令升格為台灣省立工學院,而教育政策及目標均依三民主義原則; 全民教育機會均等,為國家培植有用人才。」而《校史紀要》本文的編年紀要中,僅在1946年的第一條紀事中,以短短百餘字,交待了戰前十五年的學校歷程。
其實,早在1971年時,羅雲平校長即曾在一次行政會議中表示:「本校校史之創始,應從光復起計算。至日據時代之設校經過,可簡要敘述。並應特別指明,日人設校之目的,在培育日人,助長侵略,與現在教育宗旨之不同。及當時限制本省同胞就學之實際情形。」羅雲平、倪超兩位前後任校長的說法如出一轍。對戰前臺南高工時代就學機會的不平等,基本上是事實的陳述,只是,一個學校的歷史,是否因此就不能承認,也許在今天會有不同的角度。
這兩位校長大概跟チャンコロ的白蓮教一樣,自認刀槍不入有念力,就會真的刀槍不入;不承認日本時代的成大校史,認為日本時代那一段不算,那麼日本時代成大校史就會人間蒸發啦。
這兩位校長除了示範如何毀滅台灣歷史以外,也是成大校史裡最沒有美學品味的兩位校長(這兩位任內所建的校舍是成大校史中最醜的)。照他們這樣講,日本時代成大設校之目的是侵略,那麼,戰後成大校園內有救國團、有教官,有軍事訓練,甚至成大還有白色恐怖呢!原來這不算侵略、不是殘害人權,真是活見鬼了。
1941年,若槻道隆校長退休離職之時,原本校內圖書課長林茂生教授(1887-1947)有意爭取校長一職,惟其台灣本島人身份,林茂生課長縱有世界一流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跟中國學者胡適同校同門),仍不獲重用;由日本內地人佐久間巖校長(應用化學博士)擔任第二任校長。
廖又生教授寫的文章如下:
- 熱愛臺灣文教事業的若槻道隆館長(HTML;成大圖書館網頁)
- 熱愛臺灣文教事業的若槻道隆館長(PDF,其實是圖檔;成大圖書館刊14期,2005.06)
雖然很對不起那些我認識的朋友,不過我忍不住要說--
“世界一流大學師生校友,對自己學校歷史校訓、創校人物,莫不耳熟能詳,啷啷上口”
台灣哈哈哈哈佛大學,果然在這一點很一流:全台灣都知道創校校長是蔣光頭。
(不過我自己念的也是蔣光頭大學,不能笑得太大聲。)
住在台南N年,常去成大
只知道成大是日本人留下很棒的學校
但是對於成大的歷史瞭解甚少
我常在想,台灣人到底被剝奪掉多少歷史?
敝校知道誰是幣原坦的學生,不知道100個有沒有1個;改制後的第一個校長是誰,知道的大概也沒多幾個,
說不定以為傅斯年是創校校長的還比較多,原因也不會很難懂。
然後知道有錢思亮這個人的應該也不少,不過不是因為他當很久的校長,而是因為思亮館。
學長
我覺得你應該將這文章寄給學校校史室
該還原的歷史,就不該被遺忘
你有空該回來跟我meeting一下了拉
:p
阿杰
你可能筆誤, “學校校史室”是”學校笑死室”啦!!
1. 歴代校長
第 8代 若槻 道隆 〃12.6~14.10. 第 9代 秋田 実 〃14.10~昭和3年3月. 第10代 佐々木 哲郎 昭和3.3~8.3. 第11代 白沢 清人 〃8.3~12.3. 第12代 樋口 長衛 〃12.3~15.3 …
2. 国立成功大学 – Wikipedia
若槻道隆. 1931年. 高等工業. 工業専門. 第2代. 佐久間巖. 1941年. 工業専門. 代理. 末光俊介. 1944年. 工業専門. 第3代. 甲斐三郎. 1944年. 工業専科. 工学院. 初代. 王石安. 1946年. 工学院. 成功大学 …
ja.wikipedia.org/wiki/国立成功大学 -キャッシュ
3. 日本の古本屋:古本・古書リスト
著者名:若槻 道隆. 書籍名:最後の海軍大将・井上成美. 著者名:宮野澄 著. 書籍名:最後の恋ーサラ. 著者名:ブルトンヌ. 書籍名:最新 世界の葬祭事典. 著者名:松涛弘道. 書籍名:最新ヘラブナ釣り全科-実践釣りテクニック. 著者名:内山静舟 …
http://www.kosho.or.jp/list/942/942-16.html -キャッシュ
4. 自然人あ洋介! (じねんじんアヨスケ!): 2007年12月
若槻道隆. 1931年. 高等工業. 工業専門. 第2代. 佐久間巖. 1941年. 工業専門. 代理. 末光俊介. 1944年. 工業専門. 第3代. 甲斐三郎. 1944年. 工業専科. 工学院. 初代. 王石安. 1946年. 工学院. 成功大学 …
http://ayo.cocolog-nifty.com/bob/2007/12 -キャッシュ
不知版主有無台南高等商業學校的照片
從地圖比對應該校址在今永福國小校地
(這塊地似乎也原為清朝政府機構,日本人順勢接收)
它還是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原母校
不知從哪裡看到的資料
臺北高等商業學校 元為 台南高等商業學校的分校
只是分校升級為本校 元台南高等商業學校
反成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分校
不過幾年 就廢校了……..
完全贊成應該有個記念若槻道隆さま的空間。
做為成大校友的一員, 對自己母校的歷史一點都不認識, 一直對戰後的政權非常不滿,它們用清除日本遺毒來對待日本人所留下來豐富的日本資產, 把它抹黑成日本遺毒, 是我們所要強烈批判的地方.
在做台灣科技史時, 在史料發現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教授們所寫論文水準很高, 當時想高中老師怎麼要寫高水準論文??慢慢的才知道德國的學校制度與美國非常不同!德國人比較實際, 學校教育是要教出社會能用的人才.在台灣很多科技或教育觀念是與德國有關!!
德制的教育系統很重視技職教育. 認為一般文科學校gymnasium是要作為大學的先修教育, 比較注重人文精神以及哲學思考 ;但是技職系統培養如工程師的人才 , 社會地位一樣很高
這樣一來好的人才不見得要進大學 , 也不怕將來顯得矮人一截
版主:”台北工業學校” “商業學校”..(沒有冠高等的名稱)教育層級對應到現今
應該不是”高職”
這些學校屬於日人對台人”實業教育體系”的實踐主力
日人比較希望台灣人公學校畢業後(6年制/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程度)
若繼續升學就到這各階層的教育體系就讀(相當於國中程度)
畢業後馬上能馬上投入生產體系
但因技術及民族因素,不太可能做到領導階層
(二)更進一步的台灣人才繼續就讀”中學校”(5年制/相當於今日國一到高二的程度)
大部分就讀冠二中或二高女的學校
少數有日本關係的台灣人則就讀一中或一高女的學校
(三)更進一步才就讀”高等學校”或”專門學校”體系學校(相當於專科學校)
如”高等商業” “高等工業” “醫學專門學校” “高等學校” “高等農林學校(前身叫農林專門)
或”帝國大學預科”(只有台灣台北/日本北海道/朝鮮京城帝大有(因為偏僻怕招不到學生須先培養
就讀的顧客)
(四)人中之龍鳳者繼續就讀日本內地或台灣的”帝國大學”
(以上資料自己查詢Wiki資料並綜合整理)
“在做台灣科技史時, 在史料發現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教授們所寫論文水準很高”……
我自己對日人對台灣人教育的感想是
官方的主流態度是持歧視態度的(因為怕駕馭不住台灣人,所以必須在知識階級上佔據至高點)
但越高等教育機構的日本老師則通常來自日本一流的學府或精英
因為這些高級教育階級的學校畢竟還是以教育日本人為主
比較令人覺得台灣需要更加努力的事
比台北帝國大學晚成立的大阪帝國大學及名古屋帝國大學
(當然這兩所帝國大學的前身是存在很久了!)
近年的世界排名遠遠甩開台灣大學及首爾大學
(這兩所學校的世界排名很接近!)
“1919年4月: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和台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成立。”
原來是我弄錯了
兩所學校的來源是不同的
若從學校的名稱及所代表的教育階級意義
倒也符合台灣總督府教育構想:
日人佔據高階教育機構(領導階級/決策/高技術)
而台人佔據低階教育機構(被領導/實作/低技術)
“台南高等商業學校廢校,剛好是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初期校舍完工,準備正式招生之時;兩者應該有資源分配的對立關係;或者總督府國土規劃,要把台北做「商業」的中心,南部做「工業」中心。”
版主的看法蠻合理的
因為1930年代軍國主義已開始風起雲湧了
配合當時國際大氣候與日本人的政策
發展高等工業人才是非常合理的
“1919年台北與台南的商校同時成立(大專級),需知1919年,台北與台南的人口、商業規模差距並不大。但台北已有像總督府、總督官邸、台大病院(總督府病院)這種台南沒有的超大型,首府級的建築物出現。”
呵呵呵! 原來”重北輕南” 早就有了
>>>>”市政府搬回州廳,建興國中正式成立,建興國中校址校舍因為做過市政府,所以前面的路叫府前路,現在的人可能會發現這條路哪有啥小「府」啊”
原來如此!受教了!
羅雲平在成大拉了一堆屎之後展轉又到中興大學擔任校長,任內又重施故技,大興土木,把古色古香的圖書館拆掉,又蓋了好幾棟醜陋無比的大樓,據當時在校學弟引述,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所有大樓的設計均由羅雲平一手包辦.在他任內最轟動的一件事是蓋了一座游泳池,在施工中發生工安意外摔死人,驗收前一天游泳池放滿水,驗收當天校方陪同驗收人員到游泳池時池水已漏光見底.該事件曾登上報紙中部地方新聞版頭條新聞.此事件後不了了之,唯亦為他校長生涯劃下句點.
此種貨色能雄據大學殿堂數十年亦堪稱中華民國教育史之光矣!
吳水清 據稱是創校時校長找來建校貢獻極大的人士,但官方紀錄僅如下:
1. 溫文華 、 共同科主任吳仁民 、 機械系徐迺良 、 附工主任吳水清及附工教務主任曾茂森等九人為委員 。 六月十九日 , 致函本省各女子中學 , 為鼓勵女生 投考本院各系 , 『 特將此次女生錄取之尺度 , 略予放寬 , 藉資提倡 。 』 七 …
http://www.che.ncku.edu.tw/Documents/Publications/History(1994).pdf
1. 科室主任,會計室主任許克榮,秘書王懷予,製革廠主任王象夷,附設工業職業學校主任為吳水清。 三處的組長為教務組主任周傳禮,出版組主任高一萍,生活指導組主任宋子開,文書組主任陳鎮惡,庶務組主任周丕顯,出納組主任陳蜀康,保管組主任尤光先以及人事管理員周德芳等。 …
http://www.ncku.edu.tw/~ncku70/menu/001/01_02.htm
1. 12月10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以原任台南州立台南專修工業學校教務主任吳水清,代理該校校務,校名改稱「台灣省立台南專科學校附設初級工業職業學校」,略稱附工,但本校校名,仍用舊稱,即「台南工業專門學校」 …
http://www.ncku.edu.tw/~ncku70/menu/001/01_01.htm
31. 新聘教師有國文科顧沛君及陸竹松、農業科李鐵生、音樂科莊世昌、公民科陳炳煌、機械科吳水清。 47 10 03 舉行書法比賽。 47 10 04 本校將新建電化教室及新圖書館招標完成,近日內動工興建。 48 02 01 新聘教師有物理科陳振榮、化學科黃錦基。 48 03 14 …
http://lib.tnssh.tn.edu.tw/lib-redmemory/mainredmemory1-72-2.htm
吳水清 1967年過世 年五十八 生於1909年 橫濱大學機械系畢業 仿造德國飛機發動機三月完成 獲日皇召見 長女次女均台南女中保送台大醫科三子考取台大醫科(賴校長南一中同班同學)均留美
十分贊成:若槻道隆校長,在總督府文教局任職期間,就是籌畫成大的主要人物,他全程參與了校地選擇、校舍建築、科系規劃、未來發展、師資聘任、校歌校旗等等事務。他是百分百的成大之父。
認同 : 完全贊成應該有個記念若槻道隆さま的空間。
一塊草皮,一個廣場,以創校校長命名,也是不錯。
把現有”成功校區”命名為 :”若槻道隆校區”可做選擇之一。
請贊同者經由各種管道致力達成。
經由日本友人西山大造 樣的協助蒐尋:
台湾人士鑑1937 台湾新民報社刊
呉文星 撰
1931.1 台南高等工業学校校長
1959.12.14 大阪府茨木市自宅 因胆結石
導致心臓衰弱去世
****************
Daizo Nishiyama
****************
對照1883年生,若槻道隆校長享壽76歲
若槻道隆(1883.3.4~1959.12.14)
日本長野縣人。1907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歷任岩手縣立遠野中學、茨城縣立太田中學教師。1914年轉任千葉縣立高等園藝學校教授兼舍監。1919年出任米澤高等工業學校教授。1923年轉任長野縣立長野中學校長。1925年10月來臺擔任總督府視學官。1928年兼任臺北高等學校教授,並奉派前往歐美各國考察1年。1930年7月出任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長。翌年1月被提拔擔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長。
1959年12月14日在下茨木市自宅因膽結石導致心臟衰竭去世。【吳文星撰】〔➾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1937〕
我google我爸的名字,發現您的blog,家父已經退休,記得當年我和哥哥去館裡參觀時,是我哥先提若槻道隆為成大校長,爾後我父親再撰寫文章
我哥哥大學及碩士班都畢業自成大,今天見到您這篇文章後,忍不住留下分享的足跡^^
是成大人先提出這位創校校長,爾後才有文章的產生
“廖又生教授與成大並無淵源,卻為成大之父若槻道隆留下詳細文字介紹,這實在是我們成大人之恥。”
所以應該換個角度說,這是成大學生家長為若槻道隆留下些微的介紹^^
至於逝世年代的錯誤,我已經向父親報告了。
再次的感謝您~您blog文章論述之嚴謹,實在令念文學的我十分慚愧…
http://www4.ocn.ne.jp/~fujii-1/ttc2.html
鳳木会、日本人成大校友會。
難怪
小弟也發了Mail, 但是也是一直沒回應。
小弟有關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於1944(昭和19)年改稱臺南工業專門學校的小疑問…請釋疑,謝謝!
完全贊成應該有個記念若槻道隆さま的空間。
把現有”成功校區”命名為 :”若槻道隆校區”可做選擇之一。
請贊同者經由各種管道致力達成。
期望新任校長黃煌煇是台南將軍區人,高中讀台南一中,學士、碩士、博士都是在成大取得,進入職場絕大多數時間在成大教書,他是成大第一位自己培養出來的校長。
mai給”鳳木会、日本人成大校友會”似宜譯成日文。對於”引揚”日本學長要使用漢字情何以堪!
校內有“成大之父:若槻道隆(Wakatsuki Michitaka)”塑像嗎?
原來我唸的是世界末流大學
甲斐三郎 ,1894年5月18日,學歷是五高(熊本)、東京帝大理學部獨米英三國留學,曾任新潟高校教授、高知高校教授、台北高校數學教授、台中師範校長、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校長,戰後宮崎大学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