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國教台灣省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
本文發表於 2003 年 03 月 19 日 15:20
1968年9月1日,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有位叫陳凱劭先生誕生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二件大事,這天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日,也是全國國民中學統一開學日,這天早上,全國第一屆免試升國中的新生,集合在某個場所(有可能是某國小操場,也有可能是某國小禮堂,也有可能是某塊公家的草地),靠「收音機+擴音器」放送,聆聽著蔣介石的寧波口音方言開學訓詞。
這一天,除了民國57年前就成立的中學改制成國民中學外,大部份的國中新生,都還沒有新校舍教室可用;大部份是寄居借用在學區內附近的國民小學教室。新校舍在同年十月、十一月才次第落成啟用。這也是大部份國中的校慶都是十月、十一月,是紀念1968年校舍落成遷入。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前,台灣的義務教育只有六年,也就是國民學校這六年;中學分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都不是義務的,要靠聯合招生考試及分發。
1967年6月5-10日,以色列向四周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發動「六日戰爭」,只花了六天,大獲全勝。在空軍方面大獲全勝,地面部隊進佔加薩走廊、西奈半島一帶。這場戰爭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因為以色列與台灣處境類似:兩國都把美國做靠山老大哥;兩個都是以小搏大,四周都有人口、軍事力量、領土遠大於自己的敵國。
蔣介石下令要各部會分析研究以色列打贏「六日戰爭」的原因。當報告匯整上呈時,就國防軍事的部份,因涉及軍事機密與國防安全,我們就族繁不及備載了(註:其實是我也不豬道),但其中有一條,引起了蔣介石的特別注意。
那就是:以色列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大提昇了以色列全體國民的教育程度及知識水準。
蔣介石眼睛一亮,立刻裁示:務須在最短期限內,促其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現,是所至囑!同時,也向全國軍民同胞們,鄭重宣布自民國五十七學年度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宣布到實施只有短短一年。因為關乎當時國小六年級生升學,這類重大的學制改變,必需在至少一年前公布,而這項政策正好在剛好一年前公布。
這個政策固然有益於提昇國民教育水準,但當年台灣的經濟、財政、師資培育都嚴重不足,既有的中學數量嚴重不夠。
但當年蔣介石對九年國教推動宛如反攻大陸般意志堅定;當年沒有反對黨扯後腿,輿論媒體當然也不敢唱衰;政府高層,恐怕沒有哪個白目敢跟自己腦袋及官位開玩笑,向先總統 蔣公(請稍息!)據實以報這些窘況。也不會人敢向蔣介石建議此舉需從長計議,或者至少要把籌備時程拉長。所有下級官員,全部硬著頭皮努力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九年國民中學義務教育的要點,大致如下:
1.省辦高中,縣(省轄市)辦國中。當年的公立中學,分省中與縣中,當然省中的排名較前面,省中有的初中高中部都有,也有只有高中部者;縣中一般而言只有初中部。既有的省立中學改制為純高中,既有的縣立中學改制為國中,有些中學改制轉型為職校。像陳水扁本來唸曾文中學高中部一年級,該校就是在這時候改制為高商,把高中部打散,陳水扁經轉學考試轉到台南一中,他同學許添財則轉學到台北市成功中學。
2.每個鄉鎮至少要有一所國中,實施義務教育後,人口或幅員較大的鄉鎮市有兩所以上國中。當年的縣中(省轄市立中學)直接改制成國民中學數量有限,所以我估計,在1968這一年新成立的新增的國中數,大概在250-300左右。(我是以全台灣有319鄉鎮市+基隆、台中、台南、高雄四個省轄市去估算的,實際數字應該可以去查得到,只是我懶得查)
3.師資部份:國中教師有部份由現有國小老師(由相當於高中的師範畢業)考選,有部份開放給師大以外一般大學、五專畢業生甄試。所以當年也有很多專科畢業生到國中任教。
4.國中校舍教室,以台灣省為例,統一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一設計,各縣市政府發包監造。
省教育廳把這個國民中學教室標準圖設計,交付給「省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處理。成大是民國60年才改制國立,從45年升格為大學到60年之間,成大與中興大學、師範大學都還是「省立」(所以成大成功校區內有些建築物水池是由「省主席」題字),受省政府教育廳管轄,教育廳把學校設計丟給省立學校中惟一有建築系的省立成功大學,合情合理。
附帶一題,當年國立大學有台大、交大、清大(此二者在民國五十年左右復校)、政大(國府遷台後就在台北復校)、中央大學(約民國五十八年復校)。成大比清大、交大歷史悠久,工學院科系眾多,但一般各種排名落於此二校之後,就是因為當年此二校已是國立,成大只是省立。
這案子到成大建築系後,由王濟昌教授負責設計。教室基本單元有三種:第一種是一層樓式,做特別教室、福利社、廚房餐廳等使用;第二種是有二層式,不過數量極少,第三種是三層式。絕大部份的國中,都由三層與一層所組成。不管是一層或二層或三層,造型構成都一樣,都有摺版屋頂。
這些教室單元有什麼特徵呢?
1.走廊沒有柱列,是懸臂式;走廊欄竿採鐵製,視覺穿透性高。
2.屋頂為摺版屋頂,屋頂正立面為三角形。
3.無論採何配置,每三間教室就會有樓梯間及廁所,這兩個服務空間同時也是不同方向教室交會處。
4.有垃圾管道間,在各教室尾端。不過我看過的這種學校,100%都封閉沒用。理由是不好用。垃圾從三樓丟下來,大概都碎掉了,堆到最底層時,一打開最底下的鐵門,垃圾就散落開來不好收拾。可謂難用,所以就沒人用。
5.教室內,黑板左側有設計木製櫥櫃。
6.教室兩側,除門,與教室前後有翼牆,其他全面開窗。
7.基本單元是固定的,校舍配置有一字形、L型、ㄩ字形,H字形等,因基地形狀及班級數而制宜。校門設計也有標準圖。利用教室圍出中庭,中庭正中央放蔣介石、孫文、或孔子銅像。
8.外牆洗石子加勾縫。
9.這標準校舍是台灣省教育廳頒佈的,蓋的地方有現在的台灣省、高雄市(當年尚未昇格院轄市);而金門、馬祖、台北市(剛升格)沒有。
這些標準教室,有什麼缺點呢?
1.走廊採懸臂,使柱列少一列,結構大大有問題。在921大地震得到驗證,車籠埔-雙冬斷層所到之處的這種國中標準教室,一律全倒。
2.柱與柱間開窗率太大,易生短柱效應;若方位不佳是南北向,日射光害強烈。
3.全台從南到北、不論鄉村都市、離島山地,採標準教室設計,沒有地方風格,扼殺了設計專業。
這些校舍,從蔣介石下令實施九年國教,到完工開學招生,大概只有一年。當然,第一年只要蓋夠一年級上課,及夠老師校長各處室辦公即可,一年級入學後,再同時蓋第二期;58學年度新生入學後再蓋第三期。所以這些國中第一、二屆的人(約45-46年次),等於是在工地上課,這些創校學生,幾乎都以勞動服務名義,幫忙搬土、搬石頭、挖土、種樹種草。
會採用標準圖蓋這麼多校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可以大大節省設計時間,因為時間太緊迫了;第二是可以省下大筆設計費。
這些校舍,數量極多,前面估計這一年全台灣新設立了250-300所這種款式的國中;台灣45年次以後的人,至少有一半的人唸的就是這種學校。(當然,私立高中沒有也不會用這套圖)
這些標準教室設計者王濟昌教授,歷任成大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所長;轉任新成立的成大都市計劃系主任,再到逢甲大學都計系系主任,建築系教授,最後在1990年代前期還在文化大學市政系擔任系主任。王濟昌教授從成大退休後,家還在台南,每兩週仍到成大建築研究所兼課一天,擔任都市設計課程,並帶研究生論文。王濟昌教授於1999年8月過世,正好是921前一個月,生前沒有看到他設計的校舍在921地震後的情景。
我是在1990年左右,與系上的技士吳燦文先生(已退休)訪談過這件事。他會進成大建築系做技士,是因為他有建築製圖的背景學歷,1970-1980年代,也幫系上教授刻講義、畫系上接的案子的施工圖,後來就沒做這些事了,只是管儀器保養、出借,偶爾做一些系館面磚掉落,會看到他拿工具面磚在做修補。
他說,這個案子當年還有做一個1/20的模型,載到全省各地去展覽。當時時程很趕,設計施工圖都已經完成時,才把結構算出來,但當年就心裡有數,結構不太妙。果然1999年的921地震,就直接驗證了。
這個案子,雖然在全台灣蓋了三百所,但政府不可能發三百所學校的設計費給系上或王濟昌教授,設計費應該只拿了一所或者多一點。等於是,本來應該「發放」到民間的二百九十九所學校設計監造費,就「人間蒸發」掉了。
根據李濟湟副教授向我表示,這個案子,惹惱了台灣當年的開業建築師。透過省市公會,集體向政府檢舉成大建築系教授接業務,與民爭利。建築師們引經據典,說成大是公立學校,成大專任教授王濟昌等同公務員,公務員依法不能開業,更不能設計正式建築物。
據我的估計,當年(1967-1968),開業建築師總數約300左右。我是這麼算的:1949從中國來的,軍中上校退休(台灣在外來政權時代,軍中有個奇怪制度,若工兵類科上校退伍可以考建築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他們不是參加高考與大學畢業生競爭,而是另外給他們舉辦特考,錄取率當然是一般高考數十倍),這種人加起來大約100個;成大畢業的建築師約150個(當時已有20屆畢業生,每屆約5-50人,扣掉去美國的,及回母國的僑生,沒開業的,轉業的,沒考上建築師的,150人應該是合理數字),台北工專建築科畢業的建築師約幾十個,外加台大成大土木系畢業考上建築師的約十幾二十個,日本時代去日本唸大學的應該也十幾二十個。以上合計在300個上下。又,當年淡江、文化、逢甲、中原、東海雖都在1960年前後成立建築系,也有一∼兩屆畢業生了,但都剛出校門當完兵,這些學校畢業生開業率,在這個時間點,應該是零。
這300所學校分配下去,全台灣每個建築師平均可以分到一所。
在那個年代,一所學校是很大的業務,至少可以吃三年。當年沒有建設公司,房子都是單棟單棟地蓋,日本時代的建築物還很勇健沒拆(除了神社會拆,其他公共建築物都活得好好的),也沒有什麼重大建設可言。這三百所學校當然是大餅,怎可隨便就「人間蒸發」掉。
於是,就在建築師公會的壓力下,成立於民國四十年代初期的成大建築服務社,就劃上了休止符。成大建築服務社,由系上具建築師資格的教授,接不少民間業務,系上助教技士甚至學生、也在這裡打工幫忙。成大建築服務社,所接的業務多半在南部,但在當年的台灣建築界有許多開創性的作用,也是台灣四十∼五十年代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在台灣建築史上的「現代建築篇」有重要地位的這個服務社,就因為這次事件,就走入歷史了。
本來,成大建築服務社,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老師親自帶學生作實質設計,或者說作設計給學生看,這就是「言教+身教」,總比現在躲在設計教室裡天馬行空漫談意淫好多了,老師有沒有料,馬上受到檢驗。
公立學校建築系專任教授應不應該開業接業務,一直是討論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的Peter Eisenman一邊教書、寫書,也作建築;最近拿到World Trade Center 重建競圖首獎的Daniel Libeskind在全世界好幾個國家教過書,都是這些學校重金禮聘,人家可沒罵這傢伙全世界亂跑演講競圖接業務;貝聿銘的合夥人Cobb在哈佛同時幹過系主任;日本一拖拉庫著名建築師都是學校專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絕,這個國家私人建築師只佔小比例,各地方政府有開「建築設計院」,各個有建築系的大學也有開「建築設計院」,員工數數以千計。對建築學門來說,沒有在做實務的教授,在這些國家反而是件非常奇怪的事。像台灣大學醫學院專任教授,每週都還排門診,重大手術親自上場操刀。一樣是公立大學,人家可以理論與實務合一,我們成大建築系卻不行。國內私立學校建築系教授倒是沒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不屬廣義的公務員。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從今天來看,顯然是各方面都太急就章。標準教室就是一例,一套施工圖,蓋遍全台灣;設計失當也禍延全台。當年的外來政權宣傳機器,應該會對九年國教自我陶醉,各位以前歷史教科書多半將九年國教視為蔣介石「德政」。以下是我自己「模擬」當年可能的「頌詞」。這雖是我偽作,但八九不會離十(連戰他祖父也在台灣通史中,偽作過鄭成功之「向荷蘭守將書」):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標準教室,在總統 蔣公(請稍息!)偉大人格感召下,由政府延聘國內頂尖建築專家學者設計規劃;通風採光良好,走廊視野開闊,美侖美奐,符合現代教育之需要;尤以標準圖樣,為政府節省公帑,又可加速興建效率,減少作業流程,使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神聖任務,得以如期、如質完成,對反共復國大業,有積極貢獻!在光復大陸之後,更應依據此精神,在全中國加速推動此三民主義模範省經驗。最後,讓我們高呼: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今天看起來,這些標準教室的後遺症還不少,也沒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最大的後遺症還不是結構有問題,而是將教室造價形式標準化。教育的僵化不只於教材,連教育空間也僵化。因為中毐之深,所以我個人對宜蘭的學校經驗,與921學校重建經驗(新校園運動)寄望很深。
這些校舍教室,至今35年了,921南投台中倒了一堆;大部份的校舍三十多年來多有修建。有的增建門樓穿堂梯間,有的改走廊欄杆,有的在走廊增加鋼構支柱,有的不堪東西晒嚴重而增加遮陽設備,甚至有的改外觀建材(貼難看的方形面磚),也有改外牆顏色的。再過十年,這批建築物就45歲了,理論上是到了可以報廢重建的時限了(當然若是結構經鑑定有問題,可以提早拆除重建)。可以想見的,這批建築物在未來十年,也要開始「人間蒸發」了。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我的母校。中間門樓穿堂是後來增建。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左邊是垃圾垂直輸送通道。
雲林縣立土庫國民中學,外立面。近年不堪日射,加裝遮陽構造:
南投縣仁愛鄉仁愛國中,少見的兩層樓式,另一棟與此垂直者倒了。
南投縣民和國中,一層樓式標準圖(三層樓式的倒了)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由TVBS號召觀眾捐部份原校區改地震博物館經費,及另外覓地建新光復國中的經費。該校的原有體育館改建成地震教育博物館,經營管理就近由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代管。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此校保留全倒的慘狀,做地震教育園區。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
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從該校的體育館改建成地震教育博物館外牆玻璃帷幕看全倒教室。
為了統治方便的標準化,以及為了看似整齊的一致性,的確扼殺了很多創意,建築如此,對歷史的詮釋也是如此,蔣介石的統治,讓台灣人民的思想空間過於僵化,其所犯下的罪惡,不下於殺人無數。
感謝站長解開小弟心中多年之謎團
小弟就是唸這種國民中學長大的(豐原, 也是毀於921)
後來在台灣各地都有看到一樣長相的學校
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是萎大的 蔣公德政
此外
除了國中, 我發現全台灣也有一堆長得一樣的鄉鎮公所
是否也是同一套圖蓋出來的?
不只是鄉公所
我記得警察局也是
我也來舉例一下:南迴火車站群也是同一張設計圖。
>>>這些標準教室的後遺症還不少,也沒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最大的後遺症還不是結構有問題,而是將教室造價形式標準化。教育的僵化不只於教材,連教育空間也僵化。
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最嚴重的其實連學生的腦子都跟著僵化。
很多人常常會嫌台灣的人文景觀醜陋、產品不美啦,什麼什麼的……。歸根究底,還是來自偉大的 蔣公(請稍息!)德政。
看了大大的這篇文章…解開了我多年來存在心中的迷團…
真的是很感謝大大的說明…
順便提出一些經驗…
小弟國中原本應該唸的是南投市的縣立南岡國中…
不過因為小弟的父親在草屯國中任教…
所以便隨著父親移到了草屯國中就讀…
這兩所學校的差異就是南岡國中的校舍就如同大大所說的…
真的就是長那個樣…
而草屯國中因為其最初的前身是草屯家政實業學校….
也因此校內還遺留有少部分日治時期的建築…
只可惜這些建築之後拆除殆盡….
而草屯初中時代的校舍也有不少在九二一時垮了…
現在大概也看不出所以然了….
其實台灣有很多官署建築都有使用同一套建築藍圖施工的例子…
像是北迴鐵路與花東線鐵路拓寬工程時沿線的火車站就都是用同一套建築藍圖施工…
其實日本時代也是如此….
只不過人家設計出來的建築雖然小巧…
但是精緻美觀多了….
可不像國民黨政權時代所搞出來的那些建築….
粗製濫造不說…
還偷工減料…
真的很誇張…
菜市仔是您外公的宗親
那老兄您是我猜的那個人沒錯了
十幾年前您研一時吧(’91? ’92?)
在接官亭(?)附近帶了一堆大學部小朋友拍照
若沒記錯我們應該碰過面
介紹我們認識的那個我同學您學長
他來雲林玩時我載他到處逛
看到校舍公所法院監獄
也是看一棟罵一棟
拜讀此文,受益良多
以前只知道火車站、鄉鎮公所有標準式站房
原來連國民中學也有標準式校舍
而且我的母校-新竹市成德國中(現改為高中)也名列其中
主建築是長長的一字型,3層樓
以前對那三角型屋頂的印象很深
因為成德盤踞於客雅山上,三角頂非常明顯
一直以為是它的特色(沒想到是標準XD)
國三時還偷偷溜上去三角頂玩
而屋頂的綠漆,洗石子的牆面,均符合圖文中所述
唯一走廊有加上鋼構柱子,圍牆也變成混凝土的整片式
應該是改良過的
校舍兩側均已和後來增建的樓連通,垂直垃圾通道已不復見
三間教室就設樓梯的設計,在成德似乎有變化
成德那一字型校舍裡面沒有樓梯,從頭到尾都是教室
樓梯則是放在走廊外側,像「八」字型地貼著建築
在拜讀此文後,未來經過其他的國中時
我想我應該會不經意地探頭看看它的建築吧
您好:
敝會(金車教育基金會)將於明年2月舉辦一場”9年國民教育”40周年回顧座談會,
想邀請當時推動”9年國民教育”的民間與政府人士參與,
但年代久遠的像這些建築一樣幾乎人事已非,
已聞設計者王濟昌教授已逝’
想請問陳先生所提的吳燦文先生’是否有聯絡方式?
想邀請他們參與座談會,或是有其它方式可連繫到當時一同參與的教授或學生,
感謝您的回覆及幫忙!
金車教育基金會 活動專員 郭虹君
地址 : 100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30號
TEL:(02)2366-2828*6502
FAX:(02)2365-9053
E-mail:*******@kingcar.com.tw
謝謝你,我沒發現email這個問題!
希望是在這段歷史中有參與推行的民間人士或學者
這樣一來的回顧紀念也較具實質意義
不知是否方便可以使用信件往來呢?
還想請教您一些問題,
讀了上述的大作,真是獲益不少,同時看到以往每日經過而無緣為校友的國中門面,倍覺親切,
我不具建築相關專業,也不是要發表什麼大道理,寫這信的目的只是抒發個人心情,並分享給聽得下我的話的人:
我個人覺得,以現在的眼光看待以往的事情,往往會忽略了當時時空環境的無奈,以致於評斷問題時會失之公允,就以新近的去蔣倒蔣,乃至於上述談及蔣先生的功過而言,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很多高層好的善意的政策擬訂之後,一路推到基層往往變了個調,或許原因出自於承辦人員的便宜行事,或許因為當時技術並不高明,總之,依組織職能分工,除了某些重大的建設或他們自家厠所改建外,那一個高層會管得到工程設計的樣貌,更不會要設計師給它多一支柱子或把窗子改小點;
倒是看看我們台灣從以前到現在的建築,以及公共建設的品質,真的是給他呆醜到不行,那一個不是源自於建築師及設計師的”傑作”,俺就不相信會是那一個業主的”突發奇想”,拼死命要設計師把他的住家或建物設計成那個”拙”樣子,是不是設計師們設計出來的東西讓業主沒有了更佳選擇的機會呢?答案或許清楚了........
事情總是帶給人們正負向的看法,或許這篇會掃了大家的興,但希望的不是挑起大家對本篇的口誅筆伐,要的是請大家朝台灣要更好的共同目標前進,”千萬別學人家表面口說愛台灣,暗地卻巧手把納稅錢都給化散掉了.還直說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了..真是令人嚇到呆掉”
10億,應該可以把上述”見一幢駡一幢”的建築,給改建掉部份數量吧,
歷史歸歷史,把歷史古事鑑今事,而且別再發生以往的笨事,相信各位會同意的...
這次中國四川大地震,很多學校死傷慘重,光是學童死亡人數,可能就數萬。
原因是,地震發生時是在白天,學童們都在學校。
台灣921是凌晨一點多發生的,沒有一個學童是被校舍壓死的。如果921發生在白天上課時,相信死亡人數會是真正死亡人數2500人的數倍。
學長:
關於這個王濟昌的標準圖面
是否在系圖有可查尋的資料留存?
或是哪裡可以找到相關的建築圖面?
若可以的話
麻煩您提供一點線索給我
再寄到我gmail的信箱囉
謝謝拉:P
『以色列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大提昇了以色列全體國民的教育程度及知識水準』
站長您好,本人對義務教育這段來龍去脈十分有興趣,看到了你文章的這句話,想請問這一段的原文出處是在哪呢?
能否讓我知道,而你文章中關於建築這方面的見解,也讓我有了新的啟發,謝謝!
嗯,謝謝您迅速的回覆。
因為我看了一些論文及專書,基本上說蔣xx是有計劃性的實施九年國教,
基本上一定會提到金門縣於在民國五十三年,優先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似乎有像『有計劃的』,
不過若是能明確知道台灣於當時學生、校舍、師資等數字,更能做出判斷,這一方面我還可以再查一下,
若是版主往後想起來『以色列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大大提昇了以色列全體國民的教育程度及知識水準』這句話
出處在哪時,也能知會我一下就更好了,最後,這一方面由建築資料看九年國教,是之前沒想到的,
當然我還是要再查證,確定一下數字,謝謝!
哈囉 您好:
看到你研究的「九年國教台灣省國民中學標準教室考」這篇文章,心中感慨萬分,雲科大校園內也有一棟民國57年興建的九年國教標準教室-雲旭樓,它原本是屬於雲林國中的舊校舍,但是,民國78年卻為了成全雲林技術學院(目前的雲科大)的校園規劃完整,所以,雲林國中遷出原址,將校地讓渡給雲林技術學院,但是,41年後的今天,雲旭樓有可能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所以,目前我們正積極和校方溝通談保存雲旭樓的重要性,如果,依照您的研究,是否可以給些建議,謝謝!
祝 安好
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 敬上
哈囉 您好:
稍稍回應您對此見築的看法
1.文化資產的定義並非在於稀少性,我們力求突破「數量」、「年代」、「材質」的框架看待文化資產,
亦希望能跳脫「搶救」的方式來認定文化資產,透過全國整批建築的保存,我們更可以看到時代的見證
要盡可能避免文化資產保存被孤立化而看不到更重要的時代脈絡
再說,即便全國200所的校舍同時存在,他對在地的意義卻是完全不一樣!
如此,又能談出其唯一性與特殊性
2.即便是缺點,仍是屬於時代脈絡的一部分,我們更可以透過實際的案例,見證當代的建築設計發展的過程
亦可提供我們反省學校建築的問題(就如同站長您現在所做的努力)
3.雲旭樓至今仍被使用當中!機械系、環安系的實驗室仍在於此,也是學校工友的基地。
若其具有結構上的問題,我們希望能有專業人員進行檢測!之後再進行補強的作業。
4.建築不應只是拆與不拆、建與不建的問題,我們希望透過此議題來反省我們對待建築和土地的方式
是不是有一種新的論述(如新舊並存),既能兼顧舊建築的保存,又能開創新局,突破營建新技術?
(位於德國的Sony Center即是經典的案例)
5.我們同樣不斷地在反省文化資產的保存議題,透過魁北克宣言,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已被視為是見證背後
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依據,因此,美學、年代、材質與數量的考量依被置於次要目標,
以雲旭樓為例,當初為了蓋這間學校,學生與教師需半天上課半天填土,才能彌補蔗田離路面兩公尺的落差
當時還出動國營事業台糖特地架設糖鐵到學校操場,幫忙運糖渣來填土!
因此,建築或景觀他所要標榜的是當時代為了九年國教這個劃時代的政策,國家與地方所做的動員
並且它也見證了斗六南郊區至今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雲中,就沒有雲科,沒有雲科,
斗六可能就沒有今天的發展!
最後,歷史稍縱即逝!若能透過大家出一點點心力,那這段故事將發展出更多新可能!
歡迎來訪Blog: http://blog.yam.com/seeyouYL 若覺得此行動有意義,歡迎宣傳及連署
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 敬上
站長您好,
目前找到的資料是
羅東的國華國中的同一型教室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指定理由: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是該校最早的建築物,摺板式的屋頂,
見証了我國國民義務教育推展之成果
在此附上網址供您參考!
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GA09602000720&assetsClassifyId=1.2&version=1
另外,您可能有些小誤會!雲科大設立後才被迫讓雲林國中遷校,其原本的產權為雲林國中哦!
若當初雙方校長無共識,現在所保存的雲旭樓在當時就被夷為平地了
我們仍然得強調:文化資產的指定應跳脫建築技術、美學觀點的框架,而是他從彼時至今的時代意義
否則很多較樸實、較貼近常民生活的文化資產將一點一點被扼殺掉
我想這才是「魁北克宣言」所強調即是這層意義!
感謝您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面向,我們認為,文化資產價值就是要在公共討論的平台才能被建構出來
就此個案而言,您不是外人,您同時在見證這段歷史!
現在本聯盟所要做的,只是出一點微薄之力,把這棟建築保存下來,做為最有力的見證!
(這棟建築比起羅東那棟還要珍貴,因為他的型制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雲科大拆掉雲旭樓是為了建一棟七層樓的「台灣文化資產暨綜合教學大樓」,去歷史脈絡來命名「文化資產」
這是我們認為最吊詭的一件事!我們實在不希望類似「嘉義出張所」的案例再一次出現
這顯示文資產訂定後的二十餘年,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一點進步都沒有
ps:嘉義出張所被拆後,建了一棟被戲稱為無敵鐵金鋼的建築,座落在嘉義市政府的對面!
嘉義市政府(前身為嘉義郡役所)也面臨拆除的危機,目的是要建另一座無敵鐵金鋼
雲旭樓保存行動聯盟 敬上
站長您好,
我們另外想說的是
您的部落格相當有趣
介紹許多有關建築的知識
提供了豐富的建築視野
「建築本身不會說話」
它存在的意義需要如站長您如此有心的人才能讓大眾所看見
雲旭樓,正也等待大家去看到他存在的意義,這也是我們所努力的
ps:請問,現在在哪裡還找得到這套由王濟昌教授及成大建築系先進所共同設計的建築標準圖?
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 敬上
謝謝您的介紹,改天也回以前的母校看看,是否還有這般的建築。
屋頂的三角型褶板其實是在說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難怪教育辦得2266
為25年遷廠魔箍解套獻一策
林身振
台灣中油高雄煉油廠為當年行政院院長郝伯村「25年遷廠」的承諾即將在2015年到期,真是頭痛不已。
同屬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新竹殘留建築物已於2010年2月10日獲審議通過登錄為新竹市的歷史建築。
台灣中油高雄煉油廠為當時第六海軍燃料廠本部所在,於1942年3月先以台灣海軍燃料廠名稱成立計畫進行建設。至1945年8月終戰前已完成許多建築物,尤其是全部廠區土地達200萬坪,於1942年(昭和17年)夏完成徵購,並於1943年10月完成植樹。
關於建築物、土地均已完成登記廠方資產管理部分均有證狀存查,亦可由相關之地政事務所查證。
整個台灣中油高雄煉油廠轄區含建築物、樹木、土地,基於文化資產之保護,應盡速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申請,通過審議登錄為全國性歷史文化資產。
.
您好,我是土庫國中的老師,一直很好奇那條貫穿ㄧ到三樓的柱狀物是什麼東西?問了許多人都沒有答案,一方面也可能是校園中的元老多半都退休了,感謝您的解答,原來是丟垃圾的通道!真的都沒看它使用過呢!明年會進行校舍蓋建,但是改建的只有局部,即是將H型大樓的左上方打掉,其餘保留.對於這樣的改建,心中真有許多疑慮阿…
土庫國中已經把北棟和中棟拆了,留下南棟變成雲林縣文化資產。莊敬樓也被拆掉了,現在那邊蓋了個風雨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