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本文發表於 2006 年 08 月 13 日 10:34

本文為我提名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準築築人手扎網站第二屆台灣憂質建築厚里豆獎之文章;最後評選結果,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榮獲第二名。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位於嘉義縣民雄鄉,距離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僅4公里7公里,2005年完工啟用。

1983年,嘉義市與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嘉義縣市分家以後,原有嘉義縣的歸拖拉庫公共建築,因為當初都建在嘉義市,所以幾乎都讓給嘉義市。所以嘉義縣需新建自己的縣級公共建築。

嘉義縣在太保、朴子交界處一片台糖甘蔗田,規劃了縣治特區。把嘉義縣級各機關單位,全建在這裡,連體育場也建到這裡,連KMT嘉義縣黨部在這特區也有分一塊地讓牠們買去蓋縣黨部呢!

1990年,各機關大致興建完備,惟有文化中心還沒有影。

依法需設置的工程標示牌

「文化中心」是蔣經國時代推出的「十二項建設」之一,要以縣市為單位,興建具有「演藝廳、圖書館、展覽廳」三大功能的文化性建築(這段是我國中社會科課本就有寫的)。

除了新竹縣、嘉義縣這兩個分家的縣市,其他的縣市基本上在1980年代中期都已完成。

1990年代末期,地方政府的文化單位架構有所調整,各縣市各自成立「文化局」組織,有分「府內局」及「府外局」兩大種,「文化局」主管的業務,辦公單位 又遠比之前「文化中心」更大,過去12項建設中的「文化中心」硬體,大概在這一波被降為「演藝中心」,但仍是文化局轄下的單位。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規劃,是最後一個興建演藝中心的縣市了,當年跟嘉義一樣分家的新竹縣文化中心,這時已落成了。

屋頂與屋身根本沒有做銜接及過渡;屋簷薄得像厚紙板糊的。

當年李雅景縣長找了出身嘉義新港,世界級的表演藝術家林懷民擔任規劃總顧問。

不知何故,最後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選址是選在民雄台一線旁。距離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只有4公里7公里,而且等於是在同一條路上。

林懷民也找了他「好朋友」黃永洪負責規劃設計。

我實在很難理解,嘉義縣境之大,大可在山線(阿里山)、海線(東石布袋朴子)找一個地方蓋中型演藝廳,再不然蓋在林懷民老家,新港古鎮也還好哇;為什麼要在嘉義市的演藝廳四公里外的民雄選址再蓋一個?

選址嚴重不當、重大建設分配不均,浪費建設資源,是我提名本建築為「厚里豆」獎的第一個理由。

選址或許是100%政客責任,與建築師不見得有關,但公共建築物選址當然可以是討論的課題。

根據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網頁提到:

本中心佔地6.6公頃,園區的整體規劃構想是以文化公園為概念,為全台唯一結合表演、教育、展示、休閒等多樣化功能的藝文 特區。園區初期的構想及規劃,國內藝文界的祭酒—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懹民及新港文教基金會陳錦煌醫師出力甚多;閩南式風格的主建築是名建築師黃永洪的精心 傑作,亭台閣樓,水榭迴廊,交織成一個優雅、豐富、多層次的空間;具國際水準的專業舞台,則出自舞台設計名家林克華的手筆。

尺度比例失控的建築群

目前台灣有幾個縣市,因幅員較大,人口眾多,又因縣治所在地位置未在幾何中心,故歷年主政者在縣內規劃第二文化中心。例如台中縣長廖了以爭取台電梧棲火力發電廠補償金在清水建港區藝術中心,彰化縣長阮剛猛興建員林演藝廳表演廳,台南縣長李雅樵在歸仁興建南區藝文中心等等。這些縣市的第二文化中心,甚至都比嘉 義縣表演中心還早完成。

以「閩南建築」為思考主體我完全贊成,但這座建築物,我們很驚訝發現,他們錯用「金門」做閩南代表(以下會詳談),也忘了嘉義縣境內還有平埔族、鄒族原住民。

再來,他們對閩南建築的理解,竟然淪為皮相的拷貝,跟1960年代蔣介石為了復興中華文化所以蓋一堆北京宮殿屋頂建築一樣,把一頂「看似閩南建築」的大屋頂一放,就以為該有「閩南建築」的風格了。

它隔壁(左邊)真的就有一座靈骨塔。大家可以超級比一比。

這個「高塔」應該靈感來自金門水頭村的「得月樓」。金門會有大量洋樓,跟金門人大量到南洋奮鬥,吸收到南洋的西式建築風格有關。但是,嘉義並沒有這個歷史背景。更別說嘉義平原還有平埔族、阿里山有鄒族,嘉義平原其實還有零星客家莊(但這一代已不太會講客語了)。所以,拿金門的特色塞到台灣的嘉義,就很莫名其妙了。

再看這個「高塔」屋頂馬背線條的比例與旁邊大屋頂馬背線條比例差了五倍,卻放在一起。

感覺現在的建築設計者,被AutoCAD影響,因電腦縮放比例太方便,設計者心中的比例關係也像AutoCAD般自由縮放而失去標準,造成這種結果。

以前建築師一眼可以看出1/100圖面上的廁所太大間,餐廳不成比例;但現在的AutoCAD繪圖者可能要等圖列印出來才發現不對勁。

遁入草叢的殘障斜坡

這個斜坡是還未正式啟用前去拍的,我相信這建築物一開始有人用,真有坐輪椅貴賓到那地方,應該就會發現問題並改善之。所以現在可能已經改了。

所以這應該是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是同一家事務所)界面銜接出的問題。照理說這種嚴重錯誤,施工的營造廠一面做也該同時發現。原本只是圖面上的失誤,結果從營造、監造的過程中都沒有發現。

我完全不反對以本土素材做設計的靈感,只是覺得,不應該以粗率的方式,任意縮放拼貼了事。

大尺度的合院(參考機車的尺度)

這張合院,應該是附屬設施,看起來沒有演藝廳恐怖,不過它也比「正常」三合院,長寬高放大了兩倍,體積就八倍了。可以用停在前面的機車做尺度上的對照。

演藝廳有其特定功能取向,例如舞台上方的高度、後台深度,如果硬以既有的特定造型去套住它,很可能造成不合理及浪費。

世界各國戰後設計著名的音樂廳、歌劇院,大都是自由形體,歌劇院造型反而多能推陳出新。

應該是從寺廟金爐幻化來的靈感。

台北的中正廟兩廳院,其實是兩層外殼的,外面那層中國北方宮殿屋頂,就像全罩式安全帽一樣,把音樂廳、劇院整個再罩起來。

台灣最近幾年,只要以「客家」為主題的園區或建築物,很喜歡來個「圓樓」,這也是很莫名其妙的。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圓樓),其實是全世界客家聚落的特例,是永定一帶的特例,稱不上是客家建築的重要共同特徵。

閩南建築類型不多,就分民宅與寺廟兩大類。它的造型風格是很強烈,特色很明顯,空間也有嚴謹構成性格;不過,它規模(空間尺度)不大。

如果畫面裡有一個真人,你就會發現不對勁了,這個「建築物」高約10米。

把閩南傳統建築造型語彙直接用在當代建築上,首先,因為當代建築量體比傳統建築放大了幾百倍,所以直接引用的話很快在建築構成、比例上都會出現大問題。再者,閩南建築的木結構原件,與當代建築的柱梁板結構又是不同概念的的系統;直接引用閩南建築到當代建築設計,一樣會在建築構成術上出現不合邏輯的效果。

例如說,東海大學初期校舍(貝聿銘做的那一批),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史實,那就是一開始業主希望貝聿銘去看一看「台灣的農村住宅」,希望這所在台灣建的新學校,要有台灣的本土意象。

這小亭子倒是在構件、細部、比例都照顧到了。

從結果來論,東海的初期校舍,至少在轉化的過程中,比例、尺度並沒有失控,空間特質也有掌握。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這幾個二戰及戰後畢業,美國一流名校畢業生,設計的sense的確不凡。這種業主強力要求要有東方主題的設計,他們之前可能連碰都沒碰過。

所以,以傳統建築為師的當代建築師,也有一派人是以「空間特質」去著手,他們不拘泥於傳統視覺上的語彙。

以上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沒有標準答案的。

但是呢,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這個案子,它「演藝廳」這個機能特殊,量體又大,要從金門建築去找造型靈感,恐怕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尤其是它最後的結果又讓人覺得拼貼太粗糙。

14 回應 針對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1. 昆蟲 says:

    為你做的事而敬禮 !

  2. 蛋黃酥 says:

    版主您好
    我看過最詭異的公共建築物設計,
    是省立台南醫院(現在的署立台南醫院),在台南市中山路那個。
    號稱宮殿式的外型設計和配色,用在醫院建築實在是大不妥,
    因為,看起來真的很像….(三個字—XX館)…
    我想您手頭上一定有資料,找來看看就知道在下說些什麼了。


    [站長回覆]:台南醫院本來是綠屋頂,白屋身;後來才改黃屋頂。

    該醫院是中正廟的建築師楊卓成設計的。

  3. 蛋黃酥 says:

    謝謝版主說明。
    >>台南醫院本來是綠屋頂,白屋身;後來才改黃屋頂。

    綠屋頂白屋身更奇怪,太像XX塔,或是XX祠了。
    總之,醫院設計採取這種中國宮殿式設計就會讓人聯想到
    一些觸病人霉頭的地方。
    設計人難道沒有考慮過醫院建築的特殊形象嗎?
    真的不曉得他在想啥。
    還是當時「上頭」有特殊指示??


    [站長回覆]:台南醫院是1970年代建的,那個年代,蔣幫國民黨是把「中國古典式樣建築」當做「中華文化復興」的表徵。

    楊卓成還設計圓山飯店(出處:http://blog.roodo.com/avant1997/archives/3216123.html),新營的台南縣議會(設計者不詳),一些國小,博物館(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統統都採這種式樣。

    當然,後來的殯議館、忠烈祠也採這種式樣。中正廟是最後的高潮。

    牠們在設計這種建築時,才沒想那麼多咧,(其實一開始也沒有人想成殯議館,那是中正廟蓋好以後的事)

    牠們覺得是做對的事(要把台灣中國化)。

    台灣民主化、本土化以後,這種中國古典式樣建築就不再建了。

  4. 曾韋禎 says:

    其實是距離快七公里啦。
    我家到我中學剛好就四公里了,
    演藝廳在我中學北邊快二公里,
    嘉義市文化中心在我家南邊一公里。

    會設這邊是因為那邊原本是公墓,
    便於政府規劃。
    會選民雄,大概是很多因素,
    當年縣治之爭,原本是折衷選太保,
    以消弭民雄、朴子兩大鄉鎮的大戰,
    事實上卻是朴子大勝,
    因為太保就跟朴子比鄰,
    縣議會又偷偷蓋在朴子境內,
    使朴子可以順利升格。
    也成為台灣島內第一個沒縱貫鐵路經過、設站的縣市政府(南投除外)。

    嘉義縣治蓋了一堆東西,嘉惠太保、朴子,
    而全縣第一大行政區民雄什麼也沒有,
    似乎也說不過去。
    因為其他設施、建物全部都在縣治蓋光光了,
    最後就把還沒蓋,又不是這麼重要的的演藝廳蓋來民雄。


    [站長回覆]:剛用Google Earth查了一下,直線距離就6.52公里(它可以測兩個點的距離),路不是直線,所以7公里差不多。感謝指正。

    可是,7公里還是很近啊!

    如果嘉義縣政府跟嘉義市政府距離7公里,就算距離1公里,也不會怎樣,因為兩者服務的人是互斥。

    但文化中心不一樣,它應該像警察局、消防隊,分布應均勻才是;我好像還沒看過兩個消防隊就在隔壁的。

  5. 謝善 says:

    終於看到凱邵兄討論這個建築了

    因為您的舊網頁首頁有張照片
    我剛好每天都要路過那個牌樓
    看到它就會想到您說的—

    現在建廟設計者,
    已捨棄漢人廟宇幾千年,
    因木構造建材形成的比例美學概念。

    想了好幾年還是參不透這句話……….
    而我剛好也常跑嘉義
    只要遠遠看到這個建築群
    我那個當美術老師的老婆就開罵
    罵它的錯誤比例笨蛋屋頂blah blah blah
    我總故意駁她說人家這是黃永洪加林懷民的作品咧
    她會回說那又怎樣
    把個文化中心蓋成怪廟
    鄉下隨便哪個納骨塔都比它好看哩

    每次對話到此我就會想
    那個陳凱邵到底會怎樣來評論這堆怪物呢

    另外還有一個很詭異的景
    文化中心對面在台一線路邊的轉角處
    在墓堆間突兀一個候車亭
    燈故障好幾年了一直沒修
    (或是根本修不好?)
    整個玻璃罩透著黯淡的螢光色
    搭配左右一個接一個大小墓碑
    很懷疑有誰晚上敢在裡面等公車
    又或者真有人等在裡面了
    會不會又嚇死路人

  6. 謝善 says:

    還有還有
    依據曾韋禎描述的他家跟學校到嘉義市的距離
    應該很接近民雄的另一個名勝古蹟
    以前帶朋友去參觀時
    都要在產業道路上繞很久
    跟當地人問路
    還得忍受或是鄙夷或是玩笑的眼光
    可是現在好找多了
    路標標示非常清楚
    箭頭旁不但大字寫著劉家古厝
    都還會再加註一行——-

    (民雄鬼屋)

  7. 蛋黃酥 says:

    對了,談到台南醫院想起旁邊的台南護專。
    它校門口旁邊那棟大樓(面對校門口右邊,有7-11那個),
    據說過去是公有地,台南護專有意買下使本來就狹小的校地完整些,
    後來不知為何竟然是民間買走,蓋成現在的大樓。
    版主知道詳情嗎?方便說說嗎?


    [站長回覆]:你講的那塊地,原本是條台南市的古溪,名叫德慶溪。發源於今台南市東區東寧運動公園內,流經台南一中本部北側,然後沿著民族路旁一直西流。

    河川、圳溝及其兩旁,都是公有地。但如果河川、圳溝失去功能,或被填起來,是有可能被「公地放領」,或者拍賣。

    其實德慶溪一直都還有排水功能,我也不知道是如何讓它變成可以拍賣的私有地的。

    拍賣是競標的,誰出價高,誰就得標。比較可議的是,它因為面臨民族路,就被都市計劃編成商業區。如果他編成學校用地,台南護校要買就不必太競爭了。像成大四周原本是軍營,蘇大頭市長在都市計劃委會員裡大筆一揮,全成大學用地,就只能賣成大了。

    不過,也是有特例。像台北市博愛特區內的東吳大學城區部,校地比普通國小還小,它旁邊本來有個新生報大樓(省屬),此報收起來後,就把它拍賣了,原本東吳大學想說就在隔壁,如探囊取物,沒想到陽明山的文化大學出價更高,於是文化大學得標。此舉造成兩校緊張關係,東吳大學學生當年還在校內樹立布條,寫「文化大學師生與狗不得入本校小便」。

  8. 蛋黃酥 says:

    謝謝版主。
    東吳和文化在爭購新生報社舊址之恩恩怨怨是這幾年的事,
    所以在下還記憶猶新。
    東吳城區部的開拓史其實挺艱辛的,
    靠近貴陽街的那棟新大樓用地過去是個運動場,
    更早以前是軍用停車場,
    聽東吳的教官說過,購買當時(距今有三十年了吧?)花了新台幣兩億。
    在沒有那個運動場的時代,
    東吳城區部幾乎沒有活動場地,還有軍用車輛停在校區裡,
    似乎這塊城區部的某些地方還是國防部所有。
    偶爾有東吳學生打球一不小心把停在旁邊的軍車玻璃打破,
    學生當然一溜煙的跑掉,國防部的人興師問罪到教官室,
    教官保護學生所以也裝傻,結果國防部自認倒楣,不了了之。

  9. 蛋黃酥 says:

    說到成大,很慚愧,長這麼大最近才第一次踏入成大校園參觀,
    個人感覺上比台大好些(台大校總區有點亂糟糟),
    但是又不會像新學校一樣沒有歷史感。
    就像您說的,蘇南成對成大發展很有貢獻,
    因為他在把成大舊校區附近的全劃歸大學用地,
    使成大有在同一地點發展的潛力,
    我想這大概也是二十年前主管機關選中成大(而非中山大學)設立醫學院的原因之一吧?
    當然高雄已經有個高醫也是其中一個理由。

    在下是高雄人,
    總是覺得中山大學設在西子灣不是個很好的決定,
    因為校地大多需要填海,過於狹小了,發展受限,
    聯外道路也不是很寬敞。
    當初如果在北高雄找塊大片完整的土地並不是什麼難事。

    對了,如果沒有蘇南成當初的行動,
    成大現在在較遠之處必定有個同樣大小的第二校區,大家往來不便。


    [站長回覆]:蘇南成本人是成大畢業,所以會關心母校。他把軍事用地劃為大學用地,當年激怒了參謀總長郝柏村(對陸軍而言,土地被奪等於戰敗),但蘇南成也不是省油的燈(盛傳他是蔣經國乾兒子),郝柏村如果動手找麻煩,蘇南成可以向蔣經國哭訴,郝柏村就只能摸摸鼻子夾著LP走了。

    成大可以向四周擴展,我相信很多學校會羨慕。原本日本時代只有成功校區一區,日本時代的成大是類似今專科,全台只有一所大學是台北帝大。可是呢,對成大而言,校區被分割成七、八塊也很討厭。但是當汽車普及以後,發現校區被分割也不是壞事,它至少解決了外人進去成大的停車問題,外人停在分割的道路旁,再走進去,不必走太遠。例如沒有交通工具的外人,從台大校門口進去,要走到總圖書館,好遠啊。

    其實,成大在總校區以外另有兩個校區了,這兩個校區也不小咧;一是在安南區,二是在歸仁高鐵站附近(詳見我寫的:http://blog.kaishao.idv.tw/?p=768)。這兩個校區目前都以「實驗場」為主,並沒有教學單位。歸仁高鐵站附近那個,有可能在高鐵發展漸成熟後,會有新的發展,因為它有交通上的便利。

    中山大學選中西子灣,可能與那裡有蔣介石行館有關。那行館本來是彭明敏家族某長輩的別莊,就被蔣介石佔用了,所以蔣家都喜歡也熟悉那裡的風景。

    當初中山大學定位是中小型大學,所以也沒考量腹地。

  10. >日本時代的成大是類似今專科

    日本時代末期、同種(同格)之学校是:

    台北帝国大学付属医学専門部
    台北帝国大学農林専門部→(台中)高等農林学校
    台南高等工業学校(現成功大学)
    台北高等商業学校

  11. 蛋黃酥 says:

    版主您好
    據我所知,據說中山大學當初選擇校地時有西子灣和澄清湖兩處,
    後來選中了西子灣。

    >>當年激怒了參謀總長郝柏村(對陸軍而言,土地被奪等於戰敗)
    很詭異的是,這些當年「戰敗轉進」台灣的軍事領袖,
    現在竟然有不少在對岸定居,還有個「將軍村」,頗受共方禮遇。
    午夜夢迴,
    他們想起當初在軍隊裡對屬下訓話的內容不知道有何感想。
    另外那個林毅夫幾年前想回台說要「奔喪」,
    竟然還有立委名人替他說項,這在其他國家真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台灣媒體似乎也不把它當成一回事,
    現在他的論點意見還常出現在統派的財經媒體上。

  12. 平埔他里霧 says:

    第一眼看到頭張照片 真的想哭 那家buy…
    配色形狀都不對 真是越活越回去

  13. Blue says:

    中山為什麼要選在西子灣 (然後必須填海挖山),這問題可能要問李慶安的爸爸。

  14. scl says:

    中山大用地原為供交大工學院遷來使用,高雄市當時是大學沙漠,僅有私立高雄醫學院一家,市府及市民都極為歡迎。卻因該校教職員說了一大堆五四三而作罷,該處還建了高雄市立動物園。又過幾年,才有中山大以復校名義又選用該處。遷了才建幾年的動物園,廢了多少人記憶中的西子灣海水浴場,還有一位中國中山大老教授為不滿李某當校長而自殺。沒想到中山大的管理所趁MBA火熱時際,竟能搶了母校成大的風光。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