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川與楊三郎

本文發表於 2008 年 01 月 20 日 02:47

kaku.jpg

熟悉台灣美術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郭柏川與楊三郎兩人之間,是有很多故事的。這張拍攝於1960年代,兩個人會坐在一起喝酒的照片,應該是很少見的。楊三郎在照片中眼光銳利,坐在中間,霸氣十足。

寫真右起:郭柏川(右一),鄭世璠(右二),楊三郎(中);左邊兩個我就不認識了,若有人認識,請在下方留言。李梅樹紀念館李景光館長指正,左起是青雲畫會創辦人呂基正及王逸雲。

過去的台灣美術史學者,很少特別注意到一件事,就是郭柏川自始至終,從來都沒加入過台陽畫會」。王白淵在戰後1950年代為台灣省文獻會,寫日本時代台灣美術發展經過時,就特別指出,台陽美協幾乎一網打盡了日本時代就出道的重要台灣人畫家,只有倪蔣懷(年紀資歷大太多,他是這批人的長輩,對台陽是贊助寄付的份)、藍蔭鼎、郭柏川,自始至終都沒加入過。

我在台中的住所,剛好就在謝里法教授台中住所隔壁,在附近的館子常遇到謝教授。他跟我沒有任何淵源,當然不認識我,有一回我以鄰居的名義送上我個人寫的《顏水龍的1940年代》一文給他,以晚輩名義請他附近吃飯,並想聽他的意見,我也說明顏水龍、郭柏川都是我的祖師爺,但我興趣在兩人繪畫以外,一些過去還未被開發的研究。

謝里法看到我文章後,果然就答應跟我在附近吃飯;他對我這後生晚輩也是很熱情,一見面就帶了五本他的著作送我,實在是受寵若驚。我也帶了台灣郵政發行的「顏水龍魯凱少女畫作郵票」、「台灣近代畫家郵票集」(參見:http://slyen.org/forum/viewtopic.php?t=95),他看到郵票也很驚訝,他身為這些台灣畫家的研究者,卻不知道台灣的郵局有這套12張郵票問世,也頗為高興,因為台灣本土美術文化,首度成為郵票主角,顯見本土美術成為國家級的象徵了。

那天聊了很多,我提到「郭柏川一生從未加入過台陽」,他突然表情很怪,他覺得,應該有吧!我斬釘截鐵地說,這我查證過了,確實沒有。

郭柏川1974年就過世,這個時間點謝里法還沒開始寫他的台灣美術運動史,。連謝里法都自承年輕時只遠遠見過郭柏川一面,未及訪談。主要是因為郭柏川在我們成大建築系任教,活動區域在台南,謝里法在台北大稻埕成長,台師大唸書,所以跟郭柏川沒什麼交集。不過謝里法對郭柏川非常推崇,認為是台灣美術史上一位重要的異類,但我想也有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所以產生特殊的美感吧。

謝里法對郭柏川的了解我猜想是來自謝里法在巴黎、紐約的老友陳錦芳。及謝里法後來對台灣三芝音樂家江文也的研究。因為江文也在北京時與郭柏川常往來(同是台灣同鄉),郭柏川在北京與朱婉華女士再婚時,江文也還為郭柏川作了一首結婚進行曲呢(可惜我在江文也的作品集、CD、樂譜集沒看過這首);江文也與郭柏川有個共同點,他們兩位都是到日本統治下的北平發展後,娶了北平當地年輕女性而再婚。相信謝里法從江文也研究中得到一些郭柏川在北京時期的故事。

目前對郭柏川的研究都源自1980年, 郭柏川的北京人太太朱婉華寫的「柏川與我」這本書, 這本書當然有史料上的參考價值, 不過裡面也有一些段落恐怕是誇大。例如郭柏川本人對日本的觀感,我想由於執筆者(郭夫人,北平人)及當年反日是政治正確的時代背景,會把郭柏川與日本人對抗的部份誇大。宛如郭柏川是一個心繫祖國(中國)的抗日份子。

我向謝里法教授提到,郭柏川領導的台南美術研究會,還禁止南美會會員加入其他畫會(例如:台陽美協),是南美會(南美展)在終戰後成為台灣美術史上另一股活力的原因。

郭柏川是1929年「赤島社」的成員之一,赤島社的組成大扺就是後來1934年的台陽,但郭柏川就是沒加入台陽,郭柏川唸台北師範學校、東京美術學校;留日,也參選台展,他這些學經歷,與赤島社、台陽畫會諸君是多有重疊的。難怪謝里法一聽到「郭柏川一生未曾加入過台陽」,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郭柏川1934年底去了日本,1937年去了滿洲國,1938年去了北京,1948年回台,回台後也沒加入台陽。我在圖書館,發現一套近年出版的新書,就是林獻堂先生的日記全集,由中研院出版,有中研院台史所相關研究者作註解。

在林獻堂1934年日記,有記錄陳澄波、郭柏川、顏水龍、楊三郎四人到霧峰林家豪宅拜訪林獻堂(左圖,日本時代1930年代的霧峰林宅寫真,千々岩助太郎攝),並到霧峰林宅作畫,林獻堂付錢買下了此四人的畫作;同樣1934年,又有一則是顏水龍與郭柏川兩人一起去霧峰拜訪林獻堂,後來郭柏川先離開,顏水龍留下來幫林獻堂畫人像(後來顏水龍又為了此畫像去了好幾次);在1934年也看到林獻堂去參觀楊三郎、顏水龍分別舉辦的留歐畫展,並買下了楊三郎、顏水龍幾幅畫,等於是贊助寄付了這兩個年輕人。

從林獻堂日記來看,1934年,台陽正式成立的那年,郭柏川跟台陽畫會這幾個元老其實都時有往來,甚至常集體活動。但是呢,郭柏川就是沒加入跟這幫人在1934年底創辦的台陽畫會。郭柏川為什麼沒參加呢?這恐怕是另一個奇案,有待美術史家考察。我猜原因之一,是郭柏川準備到日本再衝刺?或者郭柏川已計劃要去滿州國?或者郭柏川想去中國發展(陳澄波,王白淵戰前去過上海教過書;張萬傳、謝國鏞在戰時去過廈門;台灣當年沒有專科以上美術職缺)?或者郭柏川與台陽這幫人已不太對頭?

1946.jpg郭柏川與台灣島內美術界就這樣斷了十二年聯繫,一直到228後的1948年,郭柏川帶著全家回到台南,在他九姑丈陳逢源(1893-1982)的幫助之下,由島內的台灣仕紳如吳三連多位,聯名邀請舉辦了畫展,讓郭柏川回到台灣初期有了經濟來源(右圖為郭柏川1946年畫作,北京故宮)。之後因為國共內戰,蔣幫國民黨逃亡來台,台海兩國斷了往來,使得郭柏川從此再也沒機會重返北京,1950年,成大建築系主任朱尊誼邀請郭柏川來系任教,補顏水龍離去的缺。

台灣在日本時代,島內培養了一批油畫的人才,而從中國流亡來台的畫家中,水墨、書法、水彩都不缺,但西式油畫這領域倒沒啥人(應該說,二戰前的中國並沒有養成西式油畫的人才)。這批油畫專長的台灣人畫家們,依然是島內油畫的領導人物,每年一度的台灣省美展,這群受日式教育的本土畫家,一直是評審的主力。

郭柏川、楊三郎都是脾氣火爆出名的,每年一度的台灣省美展,不論是對藝術觀點的不同,或者是派閥之見,油畫組評審常是吵架收場的。李石樵一直對郭柏川的畫風也有意見;至於顏水龍是不會跟別人吵架的法國式紳士,也因為沒有開畫室收學徒(顏水龍當年專注於台灣本土工藝的推廣與研究),常是油畫組評審爭吵的最後仲裁者;而李梅樹是跟郭柏川早在台北師範就是老同學,兩人也吵不起來。

郭柏川放棄元配再婚,此舉也不見容於同輩畫家;再者郭柏川消失於台灣畫壇十二年,產生了距離感,郭柏川回台灣以後,因為有「中國經驗」,也使得往來交際的藝文界人士跟傳統台派的畫家們有異。「中國經驗」卻又是台派畫家心中另一個糾結,陳澄波枉死於228屠殺事件,很大原因在於陳澄波自認有中國經驗,在上海住過,自認為可以跟1945年來台灣劫收那批中國土匪可以溝通,陳澄波的老友畫家們,心裡都有數陳澄波絕非暴徒,卻橫死於228。

1939.jpg另一個衝突點是,戰前日本畫壇天王巨星梅原龍三郎教授,1935年曾來台灣擔任台展評審,這位天王在輩份上原本是這群台灣本土畫家的老師輩的,沒想到郭柏川跟梅原龍三郎(1888-1986)卻稱兄道弟起來了(馬上讓其他同輩變晚輩),梅原去中國北京寫生時,全由郭柏川作陪;左圖就是梅原龍三郎1939年著名作品,北京天壇畫作切手(郵票),想必畫這幅畫時,郭柏川是在旁邊的。梅原也來過台灣,到台南孔廟寫生,作陪的是當年在台南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教書的廖繼春。郭柏川、廖繼春的畫風,都受到梅原龍三郎的影響。

這種微妙的情結,的確有可能影響了同輩間的感情。也牽動了台灣老畫家之間的「台灣-中國-日本」情結。這批老畫家全是日本時代的智識份子,見多識廣,蔣幫國民黨是什麼貨色,心中都早已有數,但憚於高壓統治,及老同志陳澄波的被殺,只能低聲下氣,尋求與統治者共存。

連1934年台陽美協的成立,在戰後書寫時都加入了「台陽是為了抗日才成立」的歷史背景,其實「抗日」是沒有的事,這群台灣年輕畫家們,只是多爭取一個開畫展的機會罷了;若有抗日的意味,早就統統抓起來,就不會有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在台陽成立當天,親自去台北鐵道ホテル祝賀鼓勵了

10 回應 針對 “郭柏川與楊三郎”

  1. 李景光表示:

    照片中左起為青雲畫會創辦人呂基正及王逸雲。請瀏覽網址及照片:
    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html/gd1-420.htm
    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ca-map/gd1-420-1.jpg
    多謝凱劭兄為台灣美術界的努力。


    [站長回覆]:感謝李館長的指正,已在本文補入。

  2. 鉑鎂鑼表示:

    感佩凱劭兄的努力、認真!

  3. 周伯伯表示:

    倒數第八行前頭應該是 孔廟 不是 孔潮


    [站長回覆]:已修正,謝謝指教。

  4. 林炳炎表示:

    1934年, 台灣共產黨已被日本政府消滅, 台灣共產黨員都以轉向向日本政府宣示, 以保住性命, 關在監獄. 台陽若以抗日做訴求的話, 沒有人敢參加. 此外, 大廟口的廟公吳, 有一句名言: China近代史若刪除「抗日」2字, 是一片空白. 在此讀到郭老的文章,真是一樂也.

  5. Aidaiwan表示:

    有一文的大意是,第一屆省展蔣主席君臨之後,蔣氏以單幅最高價20萬訂購畫作,有歷史家捧為「蔣介石效應」,說對臺灣美術有正面影響(同文裡提到..並未表示要購買,而是長官公署自動買下來,等蔣氏回南京後才獻上)。
    http://www.tpg.gov.tw/dcea/arts/content1.asp
    產生此”效應”的費用來源或許是一個疑問,同時歷史家是誰也是..

    有趣的是,文章中段提到省展閉幕後,由臺北市長游彌堅主持第一次美術座談會,首先開場白就說:「..臺灣要做三民主義的苗圃」。寫出與會人士,不難看出當時臺灣美術及教育所面臨的是什麼樣的”問題”..
    雖說60年前的建議,利用台灣總督府改建為美術館一事,與某市長大聲旗鼓所辦的「總統府改造計畫」來比,後者及無法實現只能說是個遺憾。
    http://www.capitalplaza.taipei.gov.tw/

    同時也謝謝站長的知識分享!

  6. 膺懲暴支表示:

    是不是另有一位本土前輩音樂家
    也叫楊三郎??


    [站長回覆]:台灣歷史上姓名是「楊三郎」的名人,是有兩位。

    一是本文提及的畫家楊三郎;

    另一是「黑貓歌舞團」團長楊三郎(1919-1989),台灣名曲〈港都夜雨〉、〈望你早歸〉、〈秋風夜雨〉的作者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10-2.htm

    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hinese/composer03.htm

    兩位Saburo(三郎),都住過永和。

  7. 表示:

    想請問凱紹老師:

    台陽美展跟台陽礦業有關係嗎?
    我沒有查到資料,但是蠻感興趣的~


    [站長回覆]:兩者其實沒直接關係。台陽礦業很早成立。台陽美協的成員中,並沒有台陽礦業的老板家屬。

    但台陽美協成立之後,台陽礦業有捐錢給那群年輕的台陽美協的畫家。

發表回應

留言內含URL、廣告字,會被系統視為廣告而扣住不顯示,請待站長解除。
留言涉私密請直接寫email給站長

本Blog其他隨機文章(五篇)